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管理 > 正文
2018年护士节健康科普活动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9日 16:11 | 来源: | 作者: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当天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我校护理学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的72位专家教授、临床护士和学生志愿者,在天河维多利广场开展健康科普活动,这场内容丰富的健康科普盛宴吸引了千余市民现场体验学习。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引领﹒奉献﹒为健康”,同时向广大市民宣传防癌抗癌、急救科普知识,提高社区居民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普及生命教育知识,关注脊柱健康、控烟教育及青少年用眼卫生等,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宣传防病治病科普知识,提高癌症、造口、透析、慢病患者及其照顾者的保健护理知识,改善其生活质量。
活动当天,护理学院院长张立力、护理学院党委书记何绍林带领的专家教授、研究生及本科生志愿者,以及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李爱民带领的医学专家、临床护理工作者,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向市民提供健康科普宣教。
我校的专家教授们将各自研究领域里科学研究的成果与科普项目相结合,针对公众常见的健康误区、市民们缺乏的急救常识、不同群体(青少年、母婴、老年人)的保健知识、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等内容制作了简单易懂的宣传册,并进行现场咨询、现场的急救培训、脊柱保健操演示等。同时,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学专家们在现场进行义诊,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了眼部穴位按摩操、耳穴压豆、穴位贴敷、艾灸等中医护理特色技术现场展示应用。
学校将联合11所直属附属医院的力量,共同为“健康中国人”助力,并将科普活动作为一项高校优质资源服务社会民众的常态化项目定期举办。近3年,护理学院教师组织开展了多项社会服务活动,举办各种主题鲜明的科普专题讲座,内容涉及公众现场急救知识、急救技术、防癌抗癌、公共卫生事件、老年人健康保健、脊柱健康保健操、肾病、糖尿病、戒烟、生命教育、人文关怀等。学院专家教授将自己的专业研究所长与科普惠民项目紧密联系在一起,申报组织了多项广州市科协、广州市科技计划科普专项活动,社会服务场所包括社区、大学校园、中小学校园、养老机构、公司、公共广场等。服务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编写科普专著、科普讲座、科普展板、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学术研讨、义诊咨询活动、海报、橱窗、宣传折页、传单、活动横幅、网络科普宣传视频、科普微信公众号、科普有奖问答等。学院还共建了首家人文素质教育实训基地和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实践基地,组织社区老年人的志愿服务,获得了老人们的一致好评。
我校教师带领着大学生志愿者活跃于广州社区的大街小巷,服务上万人次,强化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成就感,促进了高校教学、科研职能与社会服务职能的良好结合,发挥了学校人才资源的优势和专业特色,使科研成果服务社会,造福民众。
特色活动之一:防癌抗癌
张立力指出,随着老龄化加剧、不健康生活方式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凸现,我国肿瘤发病率持续上升。每分钟约8.2人被确诊为癌症,约5.4人死于癌症,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双率第一,甲状腺癌发病率快速上升。癌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肿瘤防治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乃至社会问题。
研究表明,降低肿瘤发病率的有效途径是病因预防,50%以上的疾病与行为生活方式有关,包括吸烟、饮酒、肥胖、少运动、不健康的饮食等都是显著的致癌风险因素,而这些因素可以避免和预防。加强防癌抗癌科普知识的宣传,增强全民抗癌防癌意识和能力,做好以控烟、乙肝疫苗接种和合理膳食为主的一级预防,将作为未来防癌抗癌的发展重点。
李爱民建议,从专业角度,对待癌症病人最好不要过度护理。有很多家庭对病人过度忌口,过度干预行动,都很容易导致患者食欲更差而营养不良。接受化疗的病人如果体重下降,会影响化疗效果,最好要保持体重或者使体重略有上升。对于晚期患者,最重要是防止跌倒骨折等意外发生。
特色活动之二:脊柱保健
你知道,手麻痛、脖子怕冷是颈椎病引发的症状吗?失眠、高血压可能与颈椎病有关吗?一阵阵的腿疼、脚疼可能是椎间盘突出症的信号吗?打喷嚏、咳嗽有可能诱发椎间盘突出吗?在盯着电脑几小时一动不动地工作、盯着手机不停地刷朋友圈打游戏时,你是不是忽略了身体发出的信号?忽略了关注脊柱的健康?以上这些都是“关爱脊柱,保护身体承重梁”科普项目的内容。
我国人群脊柱疾病的发病率为40%,老年人群发病率为60%-80%。当长期保持不良姿势、缺乏必要的运动,使背部肌肉薄弱或骨质疏松时,脊柱就会出现各种病理改变,从而造成脊柱的损害。但很多人未对脊柱病变有足够的重视,缺乏从日常生活、工作环境等方面来进行预防保健的认识以及正确、及时的治疗。
学校护理专家通过“关爱脊柱健康,保护身体承重梁”的科普活动,告诉大家什么是预防颈椎病、腰椎病的正确打开方式。当天发放的宣传折页中有脊柱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如保持三个直角的坐姿、三点式的运动、游泳等,不少市民在现场跟着志愿者们,仰仰头、扭扭腰,一起学习脊柱健康操。
特色活动之三:现场急救
“生与死可能只有4分钟的距离。”在活动现场,我校护理学院急救科普团队教市民用心肺复苏CPR技术进行抢救。现场急救演练中,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动手参与心肺复苏等练习。急救与互救并非只有医生和专业人士才可为,只要自救有信念,互救有爱心,用好一双手,就能救人命。
公众的急救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生活水准、社会发展水平和国民基本素质的标准之一,我国公众急救技术的普及率不足1%。社区居民急救意识缺乏、现场急救知识普及少,急救技术培训活动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急危重伤病员出现时现场急救的需要。同时,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居成人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三位。绝大多数突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并非医务工作者,而是普通市民。急救知识的缺乏,救护技能的空白,导致有心救人却束手无策的无助现象,错失抢救的黄金时间。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若单纯依靠医护人员赶赴现场后才施救,往往会丧失最佳抢救时机。
学校急救科普团队在广州市针对部分社区居民、在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在校中学生,开展了公众急救知识及急救技术培训的系列科普专题活动,通过开展多项急救知识科普讲座、急救科普知识咨询会、急救技术专项培训,并配合急救科普知识展板、宣传手册、折页等进行科普宣教,全方位提升受训群体的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和技术,提高“第一目击者”面对意外事故的应急能力和医疗救援效果,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使意外事故对人类生命健康及经济财产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特色活动之四:青少年控烟宣传
“爸爸,我想要在家自由的呼吸,您能戒烟吗?”活动现场展板上的一句话格外醒目。据了解,我校正在进行青少年控烟教育项目,推广“无烟家庭”控烟策略,结合新媒体实现家校联合,为儿童青少年构建不同层次的控烟教育平台。
专家建议,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医学专业的大学生,主要应用MOODLE平台建立网络控烟平台,普及烟草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医学生戒烟辅导员,进行校园戒烟咨询服务,为未来中国控烟队伍培养技术人员。对于小学生而言,主要运用微信公众号结合校园控烟活动来构建控烟教育平台,提高小学生二手烟自我保护能力,并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无烟家庭”的推广。
特色活动之五:老年人健康保健指导
我国的老龄化日趋严峻,老年人口基数已超过2亿,但全民健康素养不足6%,每年用于老年病上的医疗花费数目惊人。其实,有很多慢性病可以通过采取正确的保健手段,避免、预防老年病,或者让老年人的慢病维持在稳定状态,减少老年病伤残。
本次针对老年人健康保健科普宣传活动,主要是指导老年人如何科学地进行身体活动和饮食,通过改善锻炼身体与饮食的习惯,增加健康意识,增强身体素质,实现健康老龄化。
学校除了在本科阶段开展护理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外,还计划应对专科护士的培养需求,开展一些诸如养老护理等专科领域的人才培养。“我们也有引进澳洲的老年科博士,对养老护理人才加以专业训练,建立养老专业的高层次护理人才培养。”张立力指出,社会各阶层对老年人各层次的护理人才缺口很大。从教育的培养来看,专业的老年基本护理人才还是以中专大专为主。对高校而言,主要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主要是去解决临床、社区等各层级养老护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学校已在研究生层次开展了与老年护理相关的课程,未来将以此为依托,培养老年专科护士、老年专科临床护理专家。
特色活动之六: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学习者通过对死亡、濒死的认知与了解,减低对死亡的恐惧,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关怀与珍爱生命”。
护理学院副教授高钰琳对于相关人群生死态度的调查发现,90%以上的父母都不会和孩子讨论死亡。在接触死亡相关话题时,家长和教师表现为忌讳和回避,儿童则多表现为忧虑。
2015年起,学校建设了基于生死取向的小学生及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网站,并在广州市的小学开展八个主题的生命教育研究。生命教育有利于减轻中年级小学生的负性情绪,在短期内正向提升小学生的生死态度,并且对小学生死亡概念的成熟起一定催化作用。
特色活动之七:母婴保健
活动现场,有不少准妈妈和推着婴儿车的妈妈们向专家咨询母婴保健的问题。专家指出,我国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占新生儿的4%~6%,每年出生的缺陷儿90万~120万。超声是了解胚胎、胎儿主要解剖结构的大体形态最常用、无创、可重复的方法,是目前筛查胎儿畸形、评估胎儿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怀胎10月,必不可少的B超分别在6~7周、11~14周、18~8周、28~32周和38周左右,共有5次或更多,不同孕周检查目的是不一样的。
捏脊是中医学推拿手法的一种,是运用中医的阴阳、气血、经络等理论为指导,通过推拿、提、捏等手法直接对脊背部进行刺激而疗疾健身的一种方法。它不仅可以促进宝宝生长发育,还可以强身健体,防止例如消化不良、反复感冒等多种疾病。一般选取脊背正中线、膀胱经、督脉巡行线和肾俞穴,手法包括捏拿法、捏提法和捏揉法。
特色活动之八:“走进社区,造口伴我行”
造口术是外科最常实施的手术之一,是挽救生命、延续生命的手段。我国每年因低位直肠癌进行永久性肠造口术患者约10万人,至今总数超过百万。但肠造口术后形成造口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造成了深刻影响比如身体外观的改变,活动的限制等各方面问题。患者需要了解造口护理相关知识,调整与适应生活、工作和社交等。
“走进社区,造口伴我行”造口科普活动,增加了患者造口护理知识如选择造口用品、更换造口袋、预防造口并发症等,为患者提供日常生活指导,增加了对患者的社会与心理支持,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