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基础课程 医学进阶课程 扩展资源 此刻的我
首页  >  基础课程  >  正文

专题三 生命的尽头——死亡心理及调适(第一节:不同年龄阶段的死亡态度)

发布时间:16-03-10 10:38:26

简介:如何帮助不同年龄层的人认识死亡呢?在之前,我们需要先知道,不同年龄层对生死的看法与态度。



一、儿童对死亡的态度

1948年,匈牙利心理学家玛利亚·纳吉(Maria Nagy378名310岁儿童进行了死亡看法的研究,并将儿童对死亡的理解总结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儿童对死亡的看法都会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不同。

第一阶段(5岁以下  此阶段儿童还不具备明确的死亡概念,他们误以为“死亡”是在睡觉、去远方旅游或在另一个地方生活,他们认为逝者只是暂时地离开,而不是完全消失,并且认为逝者会像活着的时候一样,能进行各种活动,如吃东西、走路等。

第二阶段(59岁) 此阶段儿童已经知道死亡代表着生命的永久性结束,但却认为死亡只会发生在年长者身上,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死,尤其是自己不会死。他们常常将死者假想成死神、鬼或天使等,认为那些被“抓走”的人就会死掉,而逃掉的人就不用死,因此他们对死亡开始产生一种厌恶情绪。此外,在生活死亡事件和媒体信息的影响下,他们会思考人为什么会死?死后会到哪儿变成什么?由于生活经验的有限,儿童对死亡的探索充满了狂热与误解,同时也带着焦虑和恐惧。

第三阶段(9岁以后)  此阶段的儿童已清楚地知道死亡是生命最终的、不可避免的结果,每一个人都会死亡,包括自己。他们已经把死亡看作是生命里固有的必然现象,明白人有一天会变老、生病,最后面临死亡。这时期的孩子会开始主动地避免死亡,例如生病了会主动配合治疗、尽可能地避免生活中的危险。


二、青少年对死亡的态度

青春期前后,青少年已经获得了对死亡的成熟认知,一般可以理解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他们对死亡的态度还可能受其生理、社会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某些青少年认为“掉眼泪”、“痛哭”是懦弱、不勇敢的表现,当面对生活里的死亡事件时,可能会担心被人嘲笑,而不愿意表达内心真实的悲痛情绪,但他们也可能会选择一些过失行为或身体的不适来替代性地表达心中的痛苦。

有研究指出,青少年比其他年龄段的人会表现出更高的死亡恐惧、焦虑和沮丧等情绪。值得注意的是,青春期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很可能会因为承受能力、心理素质等较差,容易将死看作是痛苦的解脱方式。


三、成人对死亡的态度

相比青少年,成人对死亡已经有有更稳定、更成熟的死亡认知。但是,当面对他人死亡时,如父母、配偶、同龄人等,很可能会激起他们内心的死亡恐惧、焦虑等,某些事业有成、家庭责任重、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人,也许还会出现愤怒、绝望和挫败感等情绪。再加上生活环境中存在的威胁生命的事物,成年人会慢慢意识到生命的局限与短暂,明白任何时候都有可能面临死亡;出现的死亡意识也会使他们反思自己的过去,重新审视个人的价值以及未来生活的重心和方向。


四、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

现今社会中,老年人群受迷信思想与现代科学文化的双重影响,使得他们对死亡的态度呈现出矛盾与不确定感,死亡态度常表现出乐观对待、无所谓、害怕和拒绝思考这四种类型,但绝大多数老年人对死亡持一种模糊态度。有研究发现,机构养老比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更容易接受死亡,这可能是因为养老院的老人生活比较丰富充实,加上定期的心理疏导和老年讲座,会使其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情绪低于居家老人。另外,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还会受到自身的文化程度、身心状态和死亡接触经历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Carol K.Sigelman,Elizabeth A.Rider. Lief-Span Development[M],陈英和,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32-645.

[2] 史宝欣.临终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6-118.

[3] Irvin D.Yalom. Existential Psychology[M],沈东郁,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王定功. 仰望生命·生命教育学理研究 生命价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25-133

[5] 吴仁兴,陈蓉霞.死亡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224-225.

[6] Ekübler Ross.On Death and Dying[M],邱瑾,译.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31-129.

[7]田雪, 刘晓芹, 孙宏伟. 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孤独感和死亡态度对比[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03):733-734.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