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

医学信息研究所

作者:  来源: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2-05-18 15:15:16



  医学信息研究所是隶属于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研究单位,前身是成立于1992年的“医学图像处理全军重点实验室”,2005年11月23日经省科技厅批准成为“医学图像处理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医学信息研究所是从事医学图像处理的省部级重点研究单位,以生物医学成像与图像智能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医学X线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成像(PET)、超声成像(US)、光声成像、医学图像分析、医学图像智能诊断等。


医学信息研究所拥有实验室面积约1000平方米,拥有超过4000万的科研仪器设备,其中包括小动物MR成像系统一套(1100万),PHILIPS Micro CT一台 (280万),小动物PET成像系统一套(搭建,150万),德国iThera Medical光声断层成像系统(300万),Verasonics Vantage 128 开放式多通道超声成像技术研究平台(97万元)。实验室与南方医院、珠江医院等是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影像中心与核医学科等单位保持紧密的合作,影像设备包括双源CT、1.5T与3.0T磁共振、数字胃肠机和CR、DR等。


研究所正在承担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1. PET/MRI成像系统核心部件与关键技术研究,国基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冯前进,U1501256,300万元;

2. 术中磁共振导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冯衍秋,2015BAI01B03,249万元;

3. 面向肺部肿瘤精确放疗的4D-CBCT优质重建新方法研究,国基青年基金项目,张华,81501466,18万;

4. 基于低秩与稀疏矩阵分解的心肌灌注动态PET图像重建方法研究,国基青年基金项目,路利军,81501541,18万;

5. 基于18F-FDG与11C-choline显像的PET/CT鼻咽癌肿瘤异质性纹理分析及预后评估研究,国基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Arman Rahmim&路利军,61628105,18万;

6. 基于多b值图像联合重建的弥散磁共振成像新方法研究,国基面上项目,冯衍秋,61671228,58万;

7. 阿尔兹海默症影像与基因数据关联分析新方法研究,国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黄美燕,81601562,17万;

8. 基于张量分解的高分辨扩散峰度成像去噪方法研究,国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张鑫媛,81601564,18万;

9. PET/MRI 一体化系统成像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路利军,2016YFC0104003,125万;

10. 双重信号放大的新型比色生物传感器检测肿瘤标记物的研究,国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黄家浩,21705076,25万;

11. 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光学相干成像与定量分析新方法研究,国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戚力,31700857,24万;

12. 用于肝脏组织表征的多参数量化磁共振成像创新技术研究,国基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贺太纲&冯衍秋,61728107,18万;

13. 医学图像模态映射的深度模型构建与应用,国基面上项目,阳维,81771916,60万;

14. 基于医学图像大数据的肿瘤精确诊断系统,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资金项目,冯前进,2015B010131011,500万;

15. 移动医疗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器件,冯前进,2015B010106008,500万;

16. 预防骨折愈合中异位骨化的超声监控联合治疗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王青,2016A020216017,30万。


 医学信息研究所现有固定研究人员26人,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9名,讲师7名,实验员1名。具有博士26名,硕士62名,平均年龄35岁;18名研究人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研究所具有973首席科学家1名,南粤百杰1名,珠江学者1名,广州市珠江新星4名。研究所研究人员具体如下:

 陈武凡,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前任院长,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部重大项目医疗机械专项专员兼组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是我国医学成像科学与图像分析新型交叉学科的开创者与领军人物,国家教学名师与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曾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含国际一流刊物IEEE TMI ,TIP与MIA等学术论文近300篇,第一作者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与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项,主编教材和专著共6部。

 冯前进,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广东省医学图像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信息与控制分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国际权威刊物IEEE TMI,MIA, Medical Physics等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医学图像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系统研发,共发表SCI论文85 篇。H 指数18,引用率1129 次。论文发表期刊包括IEEE Trans. Medical Imaging,Medical Image Analysis,IEEE Trans. Image Processing, IEEE Trans. Biomedical Engineering,Neuroimage,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Cancer Research,Bioinformatics,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Medical physics,IEEE Transactions on Nuclear Science等领域内知名期刊。为IEEE Trans. Medical Imaging等7种SCI期刊审稿人,为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期刊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内学者仅申请人与中科院田捷教授两人)。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应用系统研发: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研发医学图像分析软件系统4项,拥有版权的软件系统累记销售4000余万元。

    冯衍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从事磁共振成像与图像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弛豫参数成像、量化磁敏感成像、弥散参数成像、脂肪定量测量、组织铁含量测量等量化磁共振成像技术,拟通过磁共振序列设计、图像重建、伪影抑制、图像分析与参数量化等关键技术环节的深入研究,实现快速精准可靠的量化磁共振参数成像,获得反映组织各种特性的相关量化参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各种疾病的基础医学研究、疾病组织的分期诊断、临床治疗的疗效评估。此外,开展光遗传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通过光遗传学手段调控动物的大脑,进行对大脑功能活动现象与机制的探索。在磁共振成像与图像分析领域国际期刊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Journal of Medical Resonance Imaging,Medical Image Analysis等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阳维,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包括医学图像检索、参数成像、虚拟多模态成像、深度学习等,担任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传感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仪器仪表学会理事,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and Graphics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973课题1项;入选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 3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第三完成人)。

 卢振泰,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获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包括医学图像分割、配准、检索、深度学习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973课题2项,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 3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王青,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获得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2008年4月至2010年9月在香港理工大学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做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肌骨超声定量测量、超声弹性成像、心肌超声成像与分析、超声信号及医学图像处理等。担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仪器工程开发专业委员,广东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Biomed Res Int客座主编,J Biomech, J Tissue Eng Regen M等SCI期刊审稿人。参与香港科研项目4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进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和广东省科技项目2项。在领域内权威期刊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发表论文,目前已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

 刘瑞源,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以及多模态MRI对比剂的设计合成。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开发基于新型荧光小分子的化学和生物探针,应用为检测细胞或者生物体内的金属离子、葡萄糖和酶等,(2)构建多模态诊疗一体化的MRI对比剂,将其应用在肿瘤的诊断和诊疗领域。(3)设计合成新型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将其应用为生物3D打印材料,基因载体,组织工程材料和药物载体。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 Polymer Chemistry, Macromolecular,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等国外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研究论文20余篇。同时,授予中国发明专利权15项。

 路利军,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获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医用PET成像与分析,目前研究集中于以下三个方向:(1)动态PET心肌灌注成像技术;(2)磁场兼容PET成像技术;(3)PET-CT数据的放射组学研究,2015年2月起相继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Medical Physics等领域权威期刊的审稿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5年期)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青年项目与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项目各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州市科技项目1项,参与国家973课题1项,国家重大仪器专项1项;入选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第七完成人)。

 张华,女,博士,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医学成像研究。2014年博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硕博连读),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医学放射学系物理学和工程学部作为访问学者从事放疗设备中的CBCT成像方法研究。自2009年读研至今,主要专注于CT成像的研究,对现代CT成像系统,CT 重建算法以及信息的随机建模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拟立项珠江科技新星项目一项。

 张鑫媛,女,博士。研究方向:磁共振成像,主要包括:磁共振图像去噪算法研究,参数量化成像研究,光遗传-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在领域内顶级期刊Medical Image Analysis,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等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

 黄美燕,女,博士。从事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多年,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项,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曾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生物研究成像中心做交流学者一年,并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研究成果:发表相关论文17篇,其中SCI收录12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累计影响因子24.4;在本领域权威杂志Neuroimage和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以第一作者共发表3篇研究论文;三项专利已授权。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现被南方医科大学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并聘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图像分割、检索、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

 戚力,男,博士。2010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2016年3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贝克曼激光所作联合培养博士生及博士后(2014.09 - 2016.08),2016年9月回国后到南方医科大学工作至今。目前主要的研究兴趣为生物医学光学成像及其图像分析方法,已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资助各一项,已在Optics Express、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一作5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4项已授权),曾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成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多功能生物医用材料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目前具体的研究方向为构建多肽类药物载体用于肿瘤靶向治疗;设计仿生类药物载体用于肿瘤光动力学治疗;利用多功能化药物载体用于肿瘤诊断和协同治疗。近三年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性论文并申请发明多项专利,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90。其中,本人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material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7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50,处于国际研究前沿。

 易佩伟,博士。201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获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于内源性分子的磁共振波谱和CEST分子成像技术,以及开发新型的外源性MR分子探针用于活体磁共振分子影像和细胞影像研究。在Bio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篇,承担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一项。

 徐莹莹,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曾参加国家公派留学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做联合培养博士生(2015.09-2016.09)。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生物图像信息学与模式识别,在Bioinformatics、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等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

    兰巧锋,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9月至2014年7月就职于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其间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9月至2017年5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其间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生物材料,具体包括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其构效关系、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相变与自组装行为机制、压缩流体在纳米医药及生物材料制备中应用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曾为高分子权威期刊Macromolecules、Polymer审稿;发表多篇第一/通讯作者SCI学术论文,其中4篇发表于高分子材料科学领域顶级期刊Macromolecules。


承担教学任务:

    信息所在读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60余名。

    医学信息研究所承担了《CT成像原理》、《MR原理与技术》、《现代医学成像技术》、《生物医学超声学》、《医学图像处理》、《最优化理论与算法》、《计算机图形学》、《随机场模型与图像分析》、《机器学习》等专业课程10余门。同时还承担了MBBS专业留学生《Medical Mathematics》、《医用物理学(英语授课)》等全英授课课程。


培养研究生情况:

    研究所现有研究生88名,其中硕士生62名,博士生26名。近5年内获得博士学位28人,硕士学位43人。派遣研究生出国访学(一年以上)15人。近三年博士奖学金获得国家一等奖学金7人次,硕士9人次,获得光华奖学金5人次。


近3年的代表性研究论文列表:

1. Yang, W; Chen, YY; Liu, YB; Zhong, LM; Qin, GG; Lu, ZT; Feng, QJ ; Chen, WF. Cascade of multi-scal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for bone suppression of chest radiographs in gradient domain,MEDICAL IMAGE ANALYSIS.2017.

2. Xinyuan Zhang, Jie Peng, Man Xu, Wei Yang, Zhe Zhang, Hua Guo, Wufan Chen, Qianjin Feng, Ed.X Wu, Yanqiu Feng. Denoise diffusion-weighted images using higher-order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NEUROIMAGE. 2017.

3. Danting Cui, Xiaodan Lu, Chenggong Yan, Xiang Liu, Meirong Hou, Qi Xia, Yikai Xu, Ruiyuan Liu. 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targeted gadolinium oxide-based multifunctional nanoparticles for dual magnetic resonance/fluorescent molecular imaging of prostate canc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2017.

4. Zhang, XY; Peng, J; Wang, CQ; Feng, YQ; Feng, QJ; Li, XZ; Chen, WF; He, TG. Improved Liver R2*Mapping by Averaging Decay Curves.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5. Huang, MY ; Yang, W ; Feng, QJ ; Chen, WF. Longitudinal measurement and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for the predic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SCIENTIFIC REPORTS. 2017.

6. Yao Wu, Wei Yang, Lijun Lu, Zhentai Lu, Liming Zhong, Meiyang Huang, Yanqiu Feng, Qianjin Feng, Wufan Chen. Prediction of CT substitutes from MR images based on local diffeomorphic mapping for brain PET attenuation correctio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2016.

7. Wang, Q; Liu, ZW ; Wang, YN; Pan, QY; Feng, QJ; Huang, QH ; Chen, WF. Quantitative Ultrasound Assessment of Cartilage Degeneration in Ovariectomized Rats with Low Estrogen Levels. 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2016.

8. Cheng, J; Yang, W; Huang, MY; Huang, W ; Jiang, J; Zhou, YJ ; Yang, R; Zhao, J ; Feng, YQ; Feng, QJ. Retrieval of Brain Tumors by Adaptive Spatial Pooling and Fisher Vector Representation. PLOS ONE. 2016.

9. Lu, LJ; Lv, WB ; Jiang, J; Ma, JH; Feng, QJ; Rahmim, A ; Chen, WF. Robustness of Radiomic Features in [C-11]Choline and [F-18]FDG PET/CT Imaging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mpact of Segmentation and Discretization. MOLECULAR IMAGING AND BIOLOGY. 2016.

10. Lu, LJ; Zhang, HJ; Bian, ZY; Ma, JH; Feng, QJ ; Chen, WF. Validation of a Monte Carlo simulation of the Inveon PET scanner using GATE. NUCLEAR INSTRUMENTS &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ACCELERATORS SPECTROMETERS DETECTORS AND ASSOCIATED EQUIPMENT. 2016.

11. Tong Chen, Wanfu Xu, Zehai Huang, Hongmei Peng, Zhiyong Ke, Xinwei Lu, Yichen Yan,Ruiyuan Liu. Poly(phenyleneethynylene) nanoparticles: preparation, living cell imaging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as drug carrier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015.

12. Zhang, XY; Xu, ZB ; Jia, N ; Yang, W  ; Feng, QJ; Chen, WF; Feng, YQ. Denoising of 3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by using higher-order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MEDICAL IMAGE ANALYSIS. 2015.

13. Huang, MY; Nichols, T; Huang, C; Yu, Y; Lu, ZH; Knickmeyer, RC; Feng, QJ; Zhu, HT. FVGWAS: Fast voxelwise genome 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large-scale imaging genetic data. NEUROIMAGE. 2015.

14. Lijun Lu, Xiaomian Ma, JIanhua Ma, Qianjin Feng, Arman Rahmim, Wufan Chen. Low-rank plus sparse decomposition based dynamic myocardial perfusion PET image restoratio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2015.

15. Yanqiu Feng*, Meiyan Feng, Huashuai Gao, Xinyuan Zhang, Xuegang Xin, Qianjin Feng, Wufan Chen*. A novel semiautomatic parenchyma extraction method for improved MRI R2* relaxometry of iron loaded liver.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2015.




法律声明 | 学院位置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版权所有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邮编:510515 咨询电话:020-6164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