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3-08-18 11:21:34
她功勋卓著,先后被七朝君王敕封,被百姓尊称为岭南“圣母”;她忠义为国,被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她就是致力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岭南经济的爱国女英雄——冼夫人(约公元522—602)。
茂名滨海新区海丝遗迹——冼夫人铜像。刘武基 摄
冼夫人原名冼珍,南北朝时期高凉郡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其家族世代为俚族部落首领,嫁给当时的高凉太守冯宝后,冼夫人成为俚汉融合的典范。她的事迹不仅见诸《隋书》《北史》《资治通鉴》和许多方志,千百年来,也一直在岭南大地口耳相传。
跨越历史的长河,一名少数民族女性何以享有如此高的声望,乃至成为岭南地区民俗信仰的崇拜对象?回溯冼夫人为国为民的一生,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电城娘娘庙。曾群芳 供图
推行仁政 不徇私情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冼夫人出生在高凉郡(今广东茂名电白)一个统领十余万户的南越俚族部落首领家庭。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年幼的冼夫人目睹战乱所带来的苦难与灾祸,从小就萌生了推动国家统一、增进民族融洽的愿望。
冼夫人虽贵为地位显赫的首领千金,却作风朴素、不爱穿金戴玉。她自幼聪慧,多谋善断,且亲近百姓、关心人民疾苦,年纪轻轻就能将俚人部众团结在身边。虽为女子,冼夫人却习得一身好武艺,尚未出阁时,已成为一名能行军布阵的青年女首领(参见《隋书·谯国夫人传》、清·崔翼周《诚敬夫人庙碑铭》)。
冼夫人崇尚儒家典籍中忠孝仁政等思想观念,并将其充分运用在治理实践中。南北朝时期,岭南偏远的俚、僚等族群聚居区仍保持着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史载“俗好相杀,多构仇怨”(《隋书·地理志》)。在此背景下,冼夫人以仁爱为施政原则,废除愚昧习俗,致力于消除部族之间的积怨与矛盾,自此“信义结于本乡”。
为了更好地促进汉越民族团结和文化融合,梁朝大同初年(535),冼夫人接受罗州(今广东化州)刺史冯融的礼聘,与冯融之子、高凉太守冯宝结为夫妻,迈出南方越人与汉人融合的第一步。
冯氏一族,虽是北燕皇族之后,且累世任州郡长官,却因是外来汉人,得不到当地俚族的认同,致使朝廷政令难以在当地推行。而冼夫人与冯宝结为夫妻后,凭借自己既是越人首领又是汉人媳妇的身份,积极协助夫君推广朝廷法令、处理诉讼纷争、传播礼教文化。
秉公持正,是推行仁政的应有之义。哪怕是俚族首领犯法,冼夫人也一视同仁,依法惩办。她的兄长冼挺身为州刺史,倚仗权势,大肆侵略掠夺其他州县,岭表一带深受其苦。对此,冼夫人不徇私情,苦口婆心反复劝谏兄长,最终使冼挺转变态度,不再将个人私欲凌驾于法律权威之上,为各部族遵守法律作出榜样。此后,各郡怨声逐渐平息,政令得以有序实施,境内稳定安宁,冼夫人由此声名远扬,闻风归附者络绎不绝。
凤凰花开时的娘娘庙。曾群芳 供图
是非分明 忠义为国
在群雄争霸、战争频繁的年代,地方豪酋往往拥兵自重,大肆在所属辖境奴役百姓、搜刮财富,不断扩张个人势力。
与之相反,兼具才能、威望和军力的冼夫人,却始终以百姓福祉、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竭力追求和平、为民谋利。海南诸越族归附后,冼夫人多次渡海,亲自对部族首领进行考察授职,说服俚人长老真心拥护朝廷,最终成功在海南建置崖州,结束海南近六百年动荡不定的局面(明正德《琼台志》)。
冼夫人还与地方分裂割据势力进行不懈斗争,镇抚百越,保境安民。南梁末年,战火四起,高州刺史李迁仕趁机北上扩张地盘,企图用计诱骗冯宝一同谋反。冼夫人识破其诡计,劝告丈夫不要介入分裂国家的活动中。数日后,李迁仕果然原形毕露,冼夫人遂独自率领精兵千余,假扮成挑担民夫,以送礼为名,一举攻破李迁仕大军。
面对大是大非,冼夫人立场坚定,哪怕涉及自己的亲骨肉,也坚决不受威逼、不行偏袒之事。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广州刺史欧阳纥发动兵变,企图以冼夫人之子冯仆作为人质,要挟她协同作乱。对此,冼夫人断然拒绝,她表示:“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冯仆),辄负国家。”随后,冼夫人又召集各部落酋长,与陈军合力击败欧阳纥的割据势力。
冼夫人一生效力于南梁、南陈、隋三朝,她“深识正理”,精察善断,每每在历史转折的重要节点上,她都能以民族大义为重,作出正确抉择。南梁末年,梁武帝疏于朝政,痴迷礼佛,还宠信野心勃勃的奸臣侯景,最终引发“侯景之乱”。而冼夫人在协助朝廷平定叛乱时,曾与陈霸先(即后来的陈武帝)会师。她敏锐地发觉陈霸先不仅拥有雄才伟略,而且为人仁厚、崇尚俭朴、“极得众心”,于是为其提供了大量物资援助。后来的历史也证实了冼夫人的远见卓识——陈武帝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
南陈最后一位君主——陈后主陈叔宝在位之际,沉湎酒色,重用佞臣,导致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排斥异己之风盛行,老百姓怨声载道,国力日渐衰微。而当时的隋文帝杨坚却励精图治,积极谋求富国强兵之道。因而在隋朝灭陈以后,冼夫人派孙子冯魂率兵归化于隋朝。
马来西亚的冼太庙。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惩治贪暴 老而弥坚
冼夫人的命运是坎坷的,她的丈夫、儿子先后因病逝世,但家庭变故从未将她打倒,她总是迅速地从悲恸中振作,担起大任,运筹帷幄,为保障粤西局势稳定,避免族人遭受战乱之苦而倾尽心力。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番州(今广东广州)总管赵讷贪财暴虐、收受贿赂,对少数民族极尽横征暴敛之能事,当地俚僚百姓不堪忍受,纷纷逃亡他乡或揭竿反抗。
此时冼夫人已年近八旬,仍挺身而出,她首先搜集赵讷贪污暴政的证据,写成奏疏,如实向朝廷禀报;再派遣专人前往当时的首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历数赵讷罪状,并向朝廷提出安抚逃亡民众、管制岭南的对策。冼夫人指出,倘若放任赵讷贪赃枉法,长此以往恐危及朝廷政权。
隋文帝随即派人到岭南调查,果然查出大批赃物,赵讷因此被处以死刑。同时,朝廷又下敕令,委派冼夫人“招慰亡叛”。面对这一重任,冼夫人不辱使命,持诏书巡遍岭南十余州,向逃亡在外的民众宣谕圣旨,所到之处,反叛者纷纷降顺,逃亡者也返归故土。
冼夫人在世时,曾获得不少赏赐,但她依然穿着朴素,日常服饰仅为本地产的麻衣。至于三朝所赐之物,她则“盛于金箧”,小心贮藏在不同的仓库里。逢年过节、亲族聚会时,她就把这些受赐之物取出,陈列在庭院中,教导子孙们要心怀百姓、忠于国家、艰苦朴素,唯尽职尽责者,方能获得朝廷的认可。
仁寿二年(602),冼夫人以八旬高龄逝世。“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这是冼夫人最为人熟知的名言。秉持着一腔“好心”,冼夫人在朝代更替、艰难困苦之中,力拒割据,护国安民,促进民族团结,助力国家统一。为感念冼夫人为南粤各族人民立下的汗马功劳,由粤西到海南,民间建造了大量冼太庙、冼夫人庙,每年到了农历十一月廿四日,茂名、湛江等地的百姓还会用醒狮表演、粤剧演出、彩车巡游等方式,表达对这位岭南“圣母”的敬仰与崇拜。
冼太夫人故里景区前的电白高脚狮表演。曾群芳 供图
【评说冼夫人】
“亲被甲,乘介马,张锦伞,引彀骑卫,从裴矩巡抚二十余州”,寥寥20余字,冼夫人飒爽英姿的形象跃然纸上,后人赋予她“巾帼英雄第一人”的美誉。
而冼夫人之所以为后世所纪念,首先在于她的国家观。她不像秦末的龙川令赵佗,中原易主,“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实际上他是称帝,建立了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是南越武帝。1983年广州市区象岗山发现了第二代南越王墓,那枚“文帝行玺”金印道得分明:仍然在称皇帝。冼夫人并不是没有赵佗那种立国的资本。《北史》载,其家族“世为南越首领,部落十余万家”,且有“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表明其家族具有相当的割据实力。丈夫冯宝死后,“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表明冼夫人自身具有相当的号召力。“陈国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表明冼夫人还有恰当的割据时机。但是,她没有。他们本来听命于南朝的陈国,“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命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在确认陈朝确实已经灭亡之后,冼夫人先“集首领数千人,尽日恸哭”,然后派孙子冯魂前去迎接隋朝官军。
国家观是冼夫人的大节,相对而言,她的廉政观历史并无明确记载,但是从《隋书》所载的她上书惩办贪官一事中,却也不难窥见一二。“时番州总管赵讷贪虐,诸俚獠多有亡叛”,鉴于此,冼夫人派人密奏朝廷,“论安抚之宜,并言讷罪状,不可以招怀远人”,这样的官员是完全不称职的。朝廷调查结果,“得其(赵讷)赃贿,竟致于法”。冼夫人此举诚然仍是从安定团结的角度出发,但其对贪官嫉恶如仇的一面也尽显无疑。
宋人洪天锡说:“在廷无严惮之士,何以寝奸谋?遇事无敢诤之臣,何以临大节?”后半句用到冼夫人身上,恰如其分。
——潮白
转载自南粤清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