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重要讲话中,对广东提出了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工作要求。这是总书记立足长远、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对做好新时代广东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平衡发展、协调发展,要求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40年来,广东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面临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比如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不强、农村发展相对落后、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等。这些短板必须及时补上,否则必然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度和成色。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聚焦存在的问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以更大投入、更精准措施,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已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广东最大的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广东最大的发展不充分。”解决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有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要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特别是运用好产业扶贫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
区域发展不协调是广东基本省情和突出短板。广东既有位列全国经济最发达区域序列的珠三角,又有位列全国贫困县序列的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区域差距较大。缩小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发展差距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紧迫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思维,转变固有思路,树立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区域发展理念,突破行政区划局限,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要做优做强珠三角核心区,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推进珠三角核心区深度一体化;加快珠海、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发展,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与珠三角沿海地区串珠成链,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要充分发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生态优势,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引领,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阐释说:“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我们必须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尤其要结合总书记视察广东时的重要指示要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粤剧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发扬好,更好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
良好的社会治理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和保障。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东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一要求与此次视察广东重要讲话一脉相承,都是着眼于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为此,我们必须深入推进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只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统领各项工作,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不辜负总书记的信任和重托,不辜负广东父老乡亲的期望。
(文章转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