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互助是多赢的教育创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更新时间:2016-09-22  查看次数:[]

 

  日前有媒体报道,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每位新生在报到时,都收到了一张夹在新生材料里的绿色卡片,卡片上写有温馨的嘱托和鼓励,留有一位大二朋辈志愿者的姓名及联系方式。报到当晚,“老生”朋辈志愿者还会提着“大包小包”来到新生宿舍。亲切的乡音会迅速拉近彼此距离,而老生送给新生的“见面礼”——一摞摞课本、笔记等学习资料,更是让新生大呼“是真爱”。
  对新生而言,有了点对点的细心关照,能令自己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有助于自己少走弯路,及时找到人生方向。对于志愿者来说,结对之举可谓善意的督促,促使自己不断完善自身,做好学弟学妹的榜样。站在教育管理的角度,朋辈之间的沟通更顺畅,学长的关心和帮助远比导师、辅导员来得更全面、更实在,有着积极的推广价值。
  有研究显示,同伴对个体成绩有较大影响。整体而言,同伴的平均成绩越好,标准差越小,对个体的学业发展越有益。其实,不仅是学业成绩,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世界观和价值观都随着与某一群体相处时间的延长,而无形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和什么样的朋辈结伴,结伴目的以及结伴后的后续活动,就显得格外重要。
  值得称道的是,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没有“乱点鸳鸯谱”,而是根据新生的性别、生源地等类别,将本科二年级的志愿者与新生统一安排“一对一”结对。志愿者亦都是品学兼优者,可谓值得学弟学妹们信赖和学习的好榜样。朋辈互助不止于新生报到期间,还延伸到自发组成读书会、学习互助小组等——由个体之间的结对到群体之间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放大了同伴影响的积极意义,使得结伴双方收获了有价值的大学时光。
  大学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对于新生来说,生活开启了一种新的模式,但由熟悉的应试生活转向更多自主的行为模式,往往会产生偏差和困难。很多大学生之所以频频陷入校园贷的陷阱,抑或学业失败,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可倾诉、可学习的朋友或榜样。而朋辈之间的示范效应能帮助大学生纾解心结、找到归属感,进而走上人生正轨,甚至毕业之后仍能成为一种积极的鞭策和激励。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高校管理层面的积极创新,朋辈互助固然值得在更广的范围深入开展,但不能满足于暂时的结对,而是要基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与人生规划,使结对双方均能从学校安排的任务层面发展成真挚的友谊,并形成携手奋进的互促关系。另一方面,也要不断调整创新,明白朋辈结对不是拉郎配,随着彼此视野的开阔和兴趣点的转移,需要灵活调整互助对象,并通过完善评估体系,以最大限度保持朋辈之间的黏合度和激励效应。而这既考验着高校管理者的智慧,也决定朋辈结对到底能走多远和发挥多大作用。(作者系渤海大学金融与商贸学院讲师)
  《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14日第2版

上一条:大学生的话语权可以做更多事

下一条:不必感慨大学毕业生的薪酬不如农民工

关闭

南方医科大学 ( 粤ICP备05084331号 ) ?2013 s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