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为发展之基,兴趣乃创新之门,把专业与兴趣相结合,可以走得越稳、飞得越高。
大学是崭新学习的开始。在高中,大家常常是知识的倾听者、学习者和接受者,很多问题有标准答案;而在大学,则应该是知识的提问者、质疑者和创新者,很多问题不再有唯一答案。在武汉大学读书十年,感受特别深的是其丰富多彩的自选课,让专业和兴趣能够相得益彰。我是金融专业的,当时因兴趣而学的很多选修课貌似与金融无关,后来发现与金融息息相关,有时候学好金融还要“跳出金融看金融”。
一是法学课。武大的法学全国闻名,当时选修法学仅仅是慕名而去。后来慢慢发现法学与经济学有很多不解之缘。例如,美国著名法学家波斯纳开创的法经济学,利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法律制度,理论独创一派;近年来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施莱弗等则开创了法金融学,认为法律制度是决定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观点独树一帜。后来在工作中,发现制定一个好的金融政策,不仅需要专业的金融素养,还需要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
二是心理学。在高中时,觉得心理学是一个神秘的学科,因此到大学后就去一探究竟。到了研究生后,发现经济学中有一个专门分支行为经济学,就是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相结合,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就颁给了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一位行为经济学的开创者,最近他出版的《思考,快与慢》,认为人的大脑中既有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的“快思考”,也有通过理性研究、分析作出决定的“慢思考”,从而对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三是哲学课。哲学乃万学之王。武汉大学哲学系名嘴赵林教授的《西方哲学史》,属于选修课中的热门课。赵林教授上课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印象深刻。在哲学课上,了解了很多新奇的哲学思想,知道了很多“奇葩”的哲学家,真正开阔了眼界。学了哲学,才明白在学术上一切皆有可能。回过头来想想,当前“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兴起,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经济学允许人们敢想、敢说和敢做,继承了哲学的精神。
专业为发展之基,兴趣乃创新之门,把专业与兴趣相结合,可以走得越稳、飞得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