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舆评: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不能走极端

来源:  更新时间:2016-05-30  查看次数:[]

 

    “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湖南宁乡流行的这句“劝学”谚语最近得以传遍国内教育圈,要归功于这里走出了第一位登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讲台的中国留学生——何江。
  哈佛、毕业典礼、中国留学生演讲、首次……几个新闻要素凑在一起本就极具舆论冲击力,加之主人公何江农家子弟的出身,让此事的话题性倍增,接下来引发有关“寒门难出贵子”新一轮的讨论,也并不让人意外。客观来说,登上哈佛毕业典礼的讲台,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算不上具有多大实质意义的成就,但于一名中国留学生而言,确是一份极难得的荣誉。“农家子弟登上哈佛毕业典礼讲台”,这无疑是一个符合中国大众普遍价值取向的生动励志故事,以后要批评“寒门难出贵子”这类论调,也多了一个有力例证。
  不少媒体和公众将何江的成功称为“逆袭”,其实这个词在教育舆论场亮相的频率颇高,最近与此有关的热门新闻还有“农民工逆袭大学生”。每逢毕业季,大学生就业的话题总会走热,而舆论场中最近有不少人又在吐槽毕业生起薪偏低,“还不如农民工”。这事每年都会被拿出来炒作几次。不难看出,这种比较包裹着不小的负能量,是对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双重贬低,舆论场中甚至有人毫不遮掩地就此贬低教育的价值。
  对教育价值的贬低并非个别现象。何江成为热门新闻人物后,有媒体到他的家乡做了采访,其中谈及,何江的母亲偶尔听到亲戚朋友议论,读那么多书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大学毕业生挣钱没有农民工多。当地人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开始动摇。一边是何江在哈佛大学赢得荣誉,一边是家乡部分民众对教育价值的认可度在下降,如此强烈的对比,实在可叹并值得警醒。日前,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谈大学生起薪低于民工时说“个案比较欠妥”。其实,这种比较更多的是在发泄情绪、制造话题,在逻辑和事实层面都经不起推敲。其最大的问题,在于背后隐藏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把学生当成了类似股票的投资对象,把投资教育当成炒股一样的投机谋利行为,把一段时期的投入产出比当成评判成败得失的标准。
  教育价值通常指人们对教育活动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孔子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都是对古典教育价值的阐释;相比之下,现代教育价值的核心则是“改变命运”,并进一步窄化为找到一份好工作、挣钱多。不少教育学者认为,这种转变导致现代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个人主义的机会教育。其实,相比于“教育改变命运”,“教育使人不被命运所摆布”更能准确传递教育的核心价值。何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坚信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钱和物质不能衡量的,“因为它会影响你的人生态度和视野”。对于教育价值,这不失为一种理性、允当的理解。
  其实,一些人对教育价值的贬低,包括“读书无用论”不时沉渣泛起,或许恰恰是因为对教育抱有非常高的期待。比如“寒门难出贵子”背后,有着对教育和社会更加公平的期待,让寒门子弟在奋斗的道路上不惧“拼爹”;大学生收入不如农民工的吐槽背后,有着对更为合理的社会薪酬体系的期待。而这种期待的最集中体现,就是全社会对高考以及高考公平的格外重视。最近,“高考经济”像往年一样“如约”成为新闻热词,考生们的衣食住行引得商家纷纷掘金,“高考房”的价格更是屡创新高。这背后,何尝不是满满的期待?
  对教育价值的超高期待与刻意贬低,就这样成为一种复杂而真实的存在。如果把教育比作一艘巨轮,它可以承载知识、智慧、希望、理想等,但这艘船再大,也载不动整个世界,把所有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寄希望于教育,是非理性、不现实的。而过分拔高与贬低,都是对教育价值的扭曲。(作者:杨国营)
  《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30日第2版

上一条:咋看好高中与名大学“抱团”?

下一条:高校能否“管出”大学生自控力

关闭

南方医科大学 ( 粤ICP备05084331号 ) ?2013 s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