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到这么多与我们怀有共同理念的人在网上维护科学,而且最终词条被锁定在“低毒”时,我感到十分欣慰。这是科学所汇聚的力量。
3月30日凌晨,一名网民悄悄将百度百科上的PX词条的毒性释义由“低毒”改成“剧毒”。这两个字的改变成了一场“词条保卫战”的导火索。这场“词条保卫战”的双方,一方是匿名网民,另一方则是清华大学化工系的6名学生。从4月2日到4月6日这5天时间里,围绕着PX毒性是“低毒”还是“剧毒”,双方反复修改达到36次,直到百度管理员最终将词条有关毒性的释义锁定为“低毒化合物”。
PX即“对二甲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4月2日,清华大学化工系大二学生王润佳偶然发现,百度百科词条中对PX的解释内容竟是“剧毒”。王润佳决定根据所学知识科学解释PX词条,将PX毒性改回“低毒”,并在社交网站上分享了自己修改的释义。然而,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刚刚修改完的词条,很快又被匿名网民改成了“剧毒”。一天之内,围绕“剧毒”还是“低毒”,双方反复修改了3次。
4月2日晚,“词条保卫战”进入最激烈的阶段,几乎每过半小时词条就会被刷新一次。而这时王润佳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清华大学化工系大四学生蔡达理、毕啸天等同学相继加入“词条保卫战”的行列。他们以轮班的方式昼夜捍卫PX“低毒”属性,持续时间长达120小时。其间,面对匿名网民“别乱改可以吗?明明有毒”的诘问,王润佳第一个表明清华化工系学生的身份,并承诺用所学专业知识保证修改正确。而蔡达理不仅表明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身份,还写下“清华化工系今日誓死守卫词条”的留言,很快得到清华化工系同学乃至其他高校学生的响应,复旦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化学专业学生也相继加入“保卫战”行列,不断完善细节、留言声援。
4月6日,百度百科管理员正式将PX毒性的描述锁定为“低毒化合物”。而此时,双方围绕PX毒性的反复修改已达36次。
在网络时代,大众对陌生事物的初步了解往往依赖搜索引擎,而汉语世界对概念和事物的阐述集中在“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因此词条怎么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大众的观点。蔡达理和毕啸天都是高校化工系学生,而PX正是他们在实验室常会接触到的化合物之一。
当“词条保卫战”终于告一段落,参与“战斗”的清华学生却没有停止思索。蔡达理说:“修改词条本身是一件只关乎科学的事,我们在事件中尽了自己的责任。但是,现在看来,整个事件却不只关乎科学,还关乎公共管理、政府公信力、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等各个方面。”
毕啸天说,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十分自由。人们在面对信息时并不都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作出正确而客观的判断。但是不实信息传播的同时,也给辟谣的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词条修改中,我们每个人做的只是几个简单的操作。我觉得,对于学习科学的学生,应当有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素养。”毕啸天说,清华化工系77级校友曾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如果把这句话应用于当今网络环境,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我希望,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同学尽自己努力去传播科学,厘清谬误。更重要的是,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一种明辨是非的理念,让更多的人以理性的观点去审视我们所面临的环境。”
对这一问题,蔡达理进一步补充说:“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除了传递科学知识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传播科学的获取知识和理性论证的方法。因为人不可能穷尽世界上所有的知识,但掌握辨别真伪的方法有利于我们看清事实,做出正确的选择。”
毕啸天说,从最终的结果中我认识到,这是一场科学与谣言的斗争。而科学必然会战胜谣言。“当我看到这么多与我们怀有共同理念的人在网上维护科学,而且最终词条被锁定在‘低毒’时,我感到十分欣慰。这是科学所汇聚的力量。”
而说起事情本身给自己最大的启示,蔡达理说:“都说每个人都在感叹世事无常人心不古,但鲜有人为之奋起一搏。但这件事情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你真正亮出身份,敢于与歪曲科学事实的势力对抗时,你会发现身边站着的是千千万万个你的同志。”
记者了解到,事实上,PX词条有关毒性的描述并不是第一次被修改,清华辟谣PX谣言也并非首次。PX引发公众关注的每一个时间点,清华化学和化工两个专业的学生都会关注,并用所学知识维护科学事实。(记者 施剑松)
【相关链接】
PX是什么?
PX即对二甲苯,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芳香气味。比重0.861,熔点13.2℃,沸点138.5℃,闪点25℃,能与乙醇、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混溶。可燃,低毒化合物,毒性略高于乙醇,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1.1%~7.0%(体积分数)。国际评估化学品致癌的权威机构(IARC)对包括PX在内的整个二甲苯类的评估结果表明,PX致癌性证据不足,即有对人体致癌性无有效证据的物质。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将其归类为A4级,即缺乏对人体、动物致癌性证据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