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第34个教师节之际,党中央召开了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部署,这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提出扭转教育评价导向、深化教育改革等重要举措,特别是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概括为“九个坚持”,标志着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在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为加快“双一流”建设指明了方向。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方面建机制、出政策、搞培训、抓宣讲、推评估,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开局良好。高校对立德树人和学科建设的聚焦度越来越高,服务需求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显著增强,内部治理体系改革明显加速,省级政府支持力度空前加大。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这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建设“双一流”,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前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教育大会精神,以“九个坚持”为指引,加快“双一流”建设,要按照《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双一流”建设是引领性工程
实施“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面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着眼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聚焦于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国家层面确定了137所建设高校,并不意味着只有这137所高校要建一流,而是要以此示范带动全国高校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这是“引领性”的意义所在。简而言之,办不了一流大学的办一流学科,也可以办一流学院、办一流专业、建一流团队、做一流课题。要引导高校分类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在自身特色优势方面办出一流水平,从而带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是在中国大地建设“双一流”,在方向的问题上不能有偏差。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四个服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在“四个服务”上发挥带头作用,建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地,建成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学文化和制度建设的典范,建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要主动融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服务中国人民,为中国发展作贡献。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说一千道一万,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就称不上一流的大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靠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丰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双一流”建设高校要率先建成一流本科教育,加快打造结构优化、满足需求、各方资源充分参与的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其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教师要有德、有爱,视育人为天职。
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
高水平科研是一流大学的显著特征和重要支撑。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长期占据领先地位,其大学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原始创新的主战场、技术突破的策源地,在增强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上有很大潜力可挖。“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强化基础研究,深入实施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积极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研究全面发展、重点突破。要打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要阵地,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要改革科技评价机制,开展科技评价专项行动,彻底扭转科研唯论文的倾向。
提升服务社会贡献度
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更是责无旁贷。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关键领域自主创新,实施高校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力争在“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要根据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将人才供给与社会需要衔接好,特别是加大对担当科技强国建设重任时代新人的培养力度,提升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支撑能力。高校要将自身发展融入地方发展之中,发挥自身优势,对接地方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以贡献求支持。
增强大学文化软实力
大学是有文化的地方,一所大学的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这所大学的名片。“双一流”建设高校要立足办学传统和现实定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大学文化。要积极塑造追求卓越、鼓励创新的文化品格,弘扬勇于开拓、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形成中外互鉴、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传播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承担引领时代风气和社会未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校训是大学的内在文化基因,要重视校训的凝练、传承与践行,发挥校训跨越时代的文化感召力。
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高校是开放创新的战略平台,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具有方式灵活、层次多样、持续稳定等优势。我们建设的是“世界一流”,就要到世界舞台上去比拼展示,就离不开开放合作与交流。“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交流合作,通过联合培养或师生交流互换、科研合作攻关、共建实验室等,提升交流合作的水平。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中外人文交流项目,选派优秀师生到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国际期刊任职兼职或实习,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工作大局。要加大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育国际领军人才和团队,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检验与彰显质量。
突出学科特色与优势
学科建设要围绕前沿方向和重大科学问题,搭建学科发展平台,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研究,产出引领性、标志性成果,培养一批优秀人才,促进人才、科研、学术的“三位一体”发展。学科建设要抓特色抓优势,特色不等于一流,要在特色的基础上建优势,在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建一流。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的学科,要加快培育国际领军人才和团队,率先冲击世界一流;国内前列、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科,要围绕主干领域方向,打造新的学科高峰,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在中国特色的领域、方向,要立足解决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学科和一流教材。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至关重要。学科带头人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能够超越本学科,敏锐地把握学科发展趋势。
深化机制改革与创新
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发展理念要创新,动力机制要转换,发展方式要转变,要从向外求转到向内求,从靠物转向靠人,从老办法转向新机制,通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办学要素配置、调动人的积极性、创新工作机制等,激发高校的内生动力。要善于汇聚校内、校外各种资源共同建设。要正确理解“资源”,形成“大资源”的概念,一切有利于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要素都是资源。除了资金之外,政策、人才、需求、地方重视、校友关注、企业合作等,都是宝贵资源,需要深入挖掘。鼓励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学科之间、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在凝练学科方向、联合科研攻关、推动交叉融合等方面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