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官网挂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园3A景区建设规划方案征集比选公告》,旨在按照3A景区旅游规划要求将学院打造成3A级景区。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热议。
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高校创建A级旅游景区,是教育和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实际上也是对教育文化的展示,对学校软件、硬件的提升,对外知名度的扩展。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以及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吸引学子和游客前来,既展现了校园文化又满足了参观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无可厚非,“景区化高校”确实是其招生时对外宣传的一张强有力名片。但笔者认为,高校成为开放性景区,还需要科学论证,全面考虑,不可盲目跟风。
一方面,开放旅游带来的隐忧多。一是高校一旦被当作景区开放,过多的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很可能对硬件设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还会影响学校治安,加大校园周边的交通压力。二是开放校园,进入校内的人员鱼龙混杂,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可能会混入犯罪分子。三是游客进入景区,就等于和景区签订了合同,对于游客的服务和安全,景区都要承担相应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游客一旦发生问题和意外,景区即高校都要负责。
另一方面,大学变景区,应该因地制宜。学校的景区建设要有其独特的文化积淀和相应的地理环境。如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是古代汉族书院建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秀丽的岳麓山下;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也曾成功创建5A级景区,该校区位于独秀峰·王城景区内。不难看出,以上两个校园都在景区内,和景区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而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地处都江堰市,附近有著名的都江堰景区和青城山景区,但它毕竟不在景区范围内。校园里既没有文化遗产也没有自然遗产,那些人工打造的蜿蜒绿道、红花绿柳、小桥流水,并无多少文化内涵和独有特色,是没有多少观光价值的。
诚然,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高校变景区”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校知名度,吸引更多学子前来。而且,通过合理利用与开发,校园内的文化遗产也可以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但是,大学作为教育、科研、学术和人才培养场所,比起风景秀丽兼顾旅游吸引,高校建设更应兼顾内涵。高校发展的根本路径还应讲究治学之道,缺失了基本治学水准的高校,即使景美如画,也只能空有一张皮,实为本末倒置,与初心相背离。况且,一些大学景点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主要还是因为大学自身的人文化精神和魅力所在。
高校成为景区,要考虑到校园内的历史人文景点和自然风光,要分析利弊,体现人文价值,如果不是基于人才培养就来作景区定有作秀之嫌。学校变景区,盲目跟风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