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南师范大学一位94岁的退休老教授诸伯带着家人将一块写着“天使之情如兰斯馨 艺高术精不夸自名”的牌匾送到第三附属医院梁燕琼医生办公室,感谢她20多年来精准诊断、细心周到的照顾。行医30年,梁燕琼对这份职业一直怀着崇敬之心,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患者,无怨无悔为患者看病诊断,“梁粉”过万,只要一提到梁医生,患者们都竖起大拇指,好评如潮。
行医30年,100余名患者成为自己的特殊“亲人”
学医是梁燕琼从小就立下的志向,救死扶伤、悬壶济世,从一个立志学医的幼童成长为一个艰辛求学的医学生;1988年,梁燕琼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其前身为广东省邮电医院),到如今,已有三十年。步入工作岗位后,从一个普通的医生成长为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专家。
94岁的诸伯是华师退休的老教授,一直住在华师的教师楼,梁医生为其看病有20多年了,血压一直控制得很好,偶尔任性不想吃药,诸伯的女儿就给梁医生打电话,梁医生耐心劝导老人,老人就乖乖吃药。两年前,诸伯的女儿找到梁医生,说诸伯住的教师楼在五楼,老人家每天爬楼梯不方便,想给他换电梯楼或者楼梯的一楼,说了好几次老人都不愿意换,就来请梁医生帮忙。梁医生给诸伯沟通,诸伯立马同意,但是他跟女儿说:“我有一个条件,我要住在离梁医生近的小区。”得知梁医生住医院宿舍后,没多久,诸伯就搬到了医院旁边的通讯设备厂小区。
凌阿姨今年72岁,她说从08年开始找梁主任看病,到现在住院的次数在20次以上,复诊更是数不清楚了,第一次见梁主任见她在帮患者分析体检报告,分析得特别认真、细致,她印象非常深刻。随后的十年,她就成梁主任的老患者了,住院都是给梁主任打电话,梁主任帮忙安排好病床,吩咐下面的医生给凌阿姨做什么检查,用什么药,注意观察早搏情况等等,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凌阿姨说:“你知道吗?只要是老患者,她一见面或者一听名字,就能说出你的病史,治疗过程,什么时候住院的,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检查了,什么时候的血压该重点测量,这样的医生,真的把患者当亲人,我是百分百信任,她说什么我都照做。”
何伯耳朵一直不好,最近一次来就诊是三个月前,梁主任发现他的听力已经退化得很差了,跟他说话都是趴在他耳朵边上大声说他才能听见,这次复查的结果不理想。下午六点,心电图室已经下班了,梁主任把何伯伯扶到心电图室,亲自给他做了心电图,怀疑心梗,马上请人帮忙把他送到住院部,何伯的儿子当时不在,梁主任亲自去帮忙办入院。晚上九点多,刚回到家的梁主任接到何伯儿子的电话,说何伯造影检查确实是心梗,需要放支架,但是老人家拒绝,说要找梁主任。梁主任赶到手术室,何伯问:“梁医生,是不是一定要放支架,我一直跟着您看病,二十多年了,您一直对我想自己家人,我相信您,您说放我就放。”梁主任非常感动,也有巨大的心理压力,现在,每次遇到这类患者,她都不敢自己去跟患者沟通,特别是签手术同意书,她嘱咐患者或者家属仔细阅读后考虑清楚再签字,往往患者或者家属都是说:“我相信您,不用看。”如今,如果有需要签字手术或者做有创检查的患者,梁主任都吩咐其他医生去跟患者解读手术同意书,希望让他们仔细阅读后签字。
心里时刻惦记着患者,崴脚骨折仍杵着拐杖出诊
2017年7月25日上午8点,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诊室外,十几位患者已经在门口等候,与往常一样,他们等候的“老熟人”梁燕琼医生准时出现了,不过这次出诊不轻松,梁医生是杵着拐杖进诊室的。
“梁医生真是位好医生,自己足骨折还来给我们看病”,“梁医生是7月11号受伤的,一直拖着没治,13号她出诊我还来过”,“梁医生看病总是百问不厌,耐心啊”……这些患者都是长期跟随梁医生的患者,对梁医生的脾性很熟悉,从医30年,未落一次门诊,只要是梁医生的出诊日,她必定准时出现。好几次生病,同事和患者都劝她回家休养,她总是说:“这些都是我的老病号,什么时候复查,什么时候开药,什么时候办住院,我都跟他们安排好了,突然不上班,他们怎么办,不是耽误人家事么,就是回家我也不能安心养病,我坚持一下,方便患者,我心里舒畅,病也好得快。”
查看出诊表,梁医生的出诊时间为周一、三、六上午以及周二、五全天,一周七天,五天都在出诊,每个月门诊量高达4000人,其他时间要么整理病历、要么查房、要么会诊,几乎没有休息日。
为患者开通24小时热线,架起一座连心桥
梁医生接诊过的病人,几乎都有她的私人电话,她自己主动给患者,并告诉患者可以随时打她的电话,她24小时开机,老人们经常打电话咨询各种问题,她每次都耐心解释。有人劝梁医生,患者大半夜打电话耽误休息,晚上就不要开机了,梁医生回答:“我的患者都像我的亲人样,我关心他们,他们也体谅我,他们也怕我休息不好,很少有半夜打我电话的,如果真是半夜或凌晨打我电话,那一定是他们身体很难受了,这个时候正需要我。”
83岁的吴阿姨住家住广州东山区,她和老伴都患有高血压,虽然离南医三院较远,但是她和老伴就是信任梁医生,每次复查都转两趟公交车过来看病。2016年冬天,吴阿姨感觉自己胸闷、胸痛厉害,当时是凌晨两点多,吴阿姨的老伴拨通了梁医生的电话,梁医生听完吴阿姨的描述后,要求她马上呼叫120到医院急诊,不要耽误时间,也不要自行前往医院,多次嘱咐后梁医生还不放心,得知急救人员赶到时,还跟急救医生通电话告知吴阿姨详细病情和病史。由于抢救及时,吴阿姨的治疗效果很好,没有留下后遗症。
有一些外省、外市的患者,病情比较稳定,一般就在当地医院做检查,发微信给梁医生帮忙看结果,不放心其他医生开的药,梁医生就自己垫钱开好药给他们寄过去,江苏淮安、湖南邵阳、广西梧州,以及省内的韶关、肇庆、清远等很多地方都有梁医生寄药的患者。
为破除语言障碍,学会六种方言
“梁粉”们都说梁医生贴心。门诊护士小李说:“梁医生出门诊,我们都不好意思下班,她患者多,一个个细心检查,耐心解释,没有哪一天是准时下班的,看着心疼,这么多年一直这样,饮食没有规律,导致患上胃病。”
周阿姨85岁,有一次到门诊看病,患者太多,梁医生那天也没限号,到晚上七点多,她最后一位,自己很不好意思,觉得耽误梁医生下班,就说要不第二天再来,梁医生把她扶进诊室,照常检查,照常询问最近情况,还仔细翻阅她的血压记录本。问诊结束后,梁医生见周阿姨一个人,便坚持让周阿姨在诊室等她,她拿着周阿姨的药单到二楼药房拿好药再回到四楼诊室,跟周阿姨进行用药辅导。门诊护士们都下班了,周阿姨的儿子还没有来接老人,梁医生就一直陪着周阿姨,直到晚上八点多将周阿姨交给她儿子才放心离开。
一些患者腿脚不方便,来几次后,梁医生就记在心里了,她直接跟患者说下次可以在家等着,不要来医院,她下班后去家里复查并带好需要的药。一些老人没有孩子在身边照顾,梁医生就是他们的孩子,上门问诊送药是常事。87岁的杨阿姨说:“女儿前几年去了东莞,家里就自己,自己有高血压,经常来看病住院,都是找梁医生。有时候梁医生一段时间没见我,或者天气变化了,就打电话来问候我,怕我出问题,我女儿也经常给梁医生打电话,就感觉她是我的另外一个女儿,很贴心,两个女儿聊母亲的身体情况,是不是吃药了,住院怎么样。有梁医生,我家人、朋友都很放心,没有她就没有我现在的身体状况。”
心内科护士长王娟告诉记者:“梁医生的贴心是很多医护人员都没法比的,比如我们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遇到老人家,听不懂普通话,只会说家乡话的,她会想方设法‘咬着’病人的地方腔调去努力交流,这么贴心的医生让病人感觉特别亲切,病人有什么事都爱找她,常常是点名要她看病。梁医生现在至少会六种方言与来自不同方言地区的患者交流。” 医院经常收潮汕地区的患者,很多老人家不会普通话也不会粤语,潮汕方言是出了名的难懂难学,梁主任为了跟患者沟通更顺畅,便买了《潮州话口语》和《潮汕话字典》自学,到病房查房时特意找潮汕人聊天,刚开始听不懂,就自己努力猜患者想表达什么意思,一般都是说跟疾病相关的内容,能猜个一半,然后再跟会说普通话的家属核实是否准确。病房里住的潮汕患者很多都曾教过梁主任潮汕话,觉得这位医生学习很诚心,非常愿意教她,一段时间后,梁主任就能听懂患者对病情的描述,自己也能跟着复述,患者点头就说明她复述正确,患者听不懂就说明发音有问题。通过理论学习加上日常工作中跟患者的交流实践,梁主任学会了潮汕话。
教患者做功课,让病人成为半个“医生”
家住广州华景新城的庞姨79岁,人很精神,说起梁医生,她立马从包里拿出一堆笔记,说里面记的都是梁医生教她的知识,她自己介绍:“我有高血压、多发性早搏,还心率失常,我血压控制不好,梁医生让我每天记录早、中、晚三次血压,观察每天吃1片药和半片药,血压波动的情况,现在,我学会了自己‘掌控血压’。”梁医生每个月在病房开健康教育讲座,每次都四五十人来听,出门诊,围着一堆患者,大家都很安静,梁医生跟接诊患者解释的问题,有跟自己相似的大家都记下,特别是血压自测记录表,梁医生的每位患者都做得非常认真,有的甚至还画了血压走势曲线图。为什么她的患者都这么“听话”呢?梁医生说:“我给每位患者介绍高血压的发病原理,治疗规则,让患者做好血压自测记录表,新患者头一两次可能没做,但是多来几次,看其他患者都有这个,就交流上了,往往患者跟患者的交流更有效,所以我的患者都爱听我‘上课’,功课做得好,病也控制得很好。”
梁医生还解释,让患者做功课,参与到治病的过程中,患者很有成就感,他们治病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不会每天被家人追着吃药,而是自己主动吃药、量血压,治疗的依从性很高,病情得到控制,还能帮助邻居朋友,成为半个“医生”。
坚守三十年,在平凡的岗位上苦苦耕耘,梁燕琼感动了患者,也感染了同事。梁燕琼收到过很多感谢信,其中有一封感谢信中这样描述她:“医院为家,病患似亲,三十载如一日,不落下一次门诊;一手点滴,一手处方,慈善心肠,不冷待一个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