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迟来的告白和邀约

作者:   来源: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16-11-07 10:03:41

缘起
一天,一个关注公众号的朋友问我:“通识教育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都要懂吗?”我才发现,我欠大家一个告白太久了……究竟通识教育是什么?
01
通识教育是追求普遍性知识的教育

它是对所有大学生共同进行的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的教育。通识教育的理念认为大学教育首先应该发展人的理性、心智,给人一种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和了解自我的基本能力,学生们通过通识教育获得的不是专门化和职业化的知识,而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人应有的共同经验,如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的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等。
因此

通识教育并不是让人什么都懂的教育哦。世间知识任何人都无法穷尽,追求什么都懂的人必然劳而无功。通识教育要传播的是人类的共同经验和一个人发展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通识”的思维,能让人拥有融会贯通各个学科知识的能力。
02
通识教育是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
有人会问,现在到处都在说通识教育,那是不是否定专业教育呢?当然不是。事实上,就像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到的一样:高校 “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这两者之间不但不矛盾,甚至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要培养的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T字型人才,横代表的是通识,竖代表的是专业。
因此

只有专业知识,口径窄,难以进行知识迁移,在当今学科交叉发展越来越明显的环境中,不能“跨界”的人会面临很多发展的瓶颈,创造力也会受到束缚;而只有通识知识,没有一门精深的专业,那只能博而不专,在任何领域都很容易为人取代,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03
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芝加哥大学的 “经典名著阅读计划”是最成功的范例。
因此

对于医科大学来说,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医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必然具有人文属性,医学不仅仅培养出色的“匠人”,更要塑造具有深切人文关怀和沟通能力的“人”。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到中国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医者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个是善良,同情生命;一个是智慧,对知识充满热情;一个是高贵,有人的尊严。著名作家周国平曾说:“爱心和医德不是孤立之物,而是在深厚的人文土壤上培育出来的。” 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真正具有同情和悲悯、具备“医者仁心”的医学生。
04
通识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
和专业教育不同,通识教育旨在打破学科壁垒,传授跨学科的知识,建立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识教育的“通”意味着融会贯通,是一种多导向、多维度的知识发散体系。
因此

通识教育使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观,获得广博的见识和心灵的拓展。对于医学生而言,通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医学生的精进,也有助于提升医者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医学的发展。

05
通识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
经典著作《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提出了通识教育的目标,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通识教育的逻辑起点和理想目标,努力培养“全人”。全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好人”、善良正直的公民和有用的人。
因此

通识教育将通过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对经典原著的阅读,来引导学生们认识真、善、美,懂得什么是完善的人格,懂得作为公民应承担的责任。而对悬壶济世、妙手仁心的医生来说,更应当是理性完善、情感优美、行为优雅的“完整的人”。
06
通识教育是以幸福为导向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通过通识教育使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深切的体验与感受,能够在与自然和与自己的对话中感受到幸福。
因此

通识教育对于学生内心和谐愉悦、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来说非常重要。通识教育让我们懂得仰望星空,懂得欣赏孩子脸上的笑容,懂得为一颗种子、一朵花感动;让我们不把他人和社会的认同当成自己唯一的奋斗目标,而让自我认同和内心满足成为自己永不衰竭的驱动力。

07
通识教育是真正“实用”的教育
通识教育追求的不是知识的广博性,而是知识的文化意蕴以及由此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陶冶作用。它把“单一型”的专业知识教育转变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智性能力与习惯,使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能够面对新处境、解决新问题、应付新的复杂的情况。
因此

通识教育追求的“”实用“”,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功利性的用途,如帮你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让你获得职位的提升等。我们所谓的“实用”,使指它可以使你在面对变化的环境时,始终保持学习力和竞争力,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能承担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

08
通识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大学阶段固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求知阶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求知阶段。密歇根大学第十一任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博士说:“通识教育的目标依然是使学生为终身学习和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的最好途径。 ”
因此

通识教育没有“大功告成”之时。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只能给你一种理念,一种习惯,让你在未来的人生中始终保持对于知识的好奇,对于知识不会存在门户之见,不会把自己局限于某一个学科的壁垒之内。同时,让你受到优秀文化的滋养,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和成长。

我们的邀约

一句鼓舞人心的话
通识教育部成立后,我读了不少关于“通识教育”的书和论文。通识教育作为一个在全球被普遍接受、甚至成为教育界共识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西方有将近200年的实践探索,然而,甚至哈佛这种在通识教育发展中执掌大旗的名校,通识教育的成果尚被质疑;在我国,最早引入通识教育思想的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梅贻琦,在北大、清华这样名师辈出、综合实力强大的高校,通识教育也只是刚刚起步。教育家们普遍认为,通识教育要取得成绩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至少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
那么,我们作为医科大学的通识教育部,我们能做什么?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这是我曾经读到过的一句话,我觉得它特别有力量、特别鼓舞人心。路虽远,积跬步可达千里。不要一曝十寒,而要绵绵用力;不能立竿见影,但求久久为功。
我们也深深知道,通识教育需要集全校师生之力,方能往前迈进。因此,请接受我们的邀约:

通识教育部诚挚邀请你成为我们的专栏作家。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不管你是老师还是学生,
只要你有自己热爱并长期关注的领域,
只要你乐于分享智慧,热爱表达思想,
就可以给我们投稿,
成为我们的专栏作家。
期待爱智慧、爱分享的你……
来稿请发送至:nanyitongshi@163.com
通识教育,需要你!请接受我们诚挚的邀约~
稿件要求
我们期待您的来稿!

我们需要的是写给所有人看的

任何学科背景的读者

都能看懂

能从中受益的
共同经验和普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