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正文

【致敬老师】师者如灯,照我循阶成长路 ——感恩导师徐江平教授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0日 浏览次数:

教师节将至,校园里感恩暖意渐浓。此刻我最想致谢的,是导师徐江平教授。我是药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林曼娜,也是中心实验室教工,负责显微成像与流式技术管理。于我而言,徐教授不仅是科研引路人,更是职业成长的摆渡人。这些年,在他的悉心帮助下,我深刻体会到“师者”的真谛——他正如一座灯塔,既照亮学生的科研征途,也为我这样的青年教师指引着方向。

拨云见日,明心立岗

初到岗位时,我带着物质结构解析的专业背景,踏入组织细胞形态学管理的新领域。实验室尚在改造,大型仪器设备的开箱、安装、调试又接踵而至,堆在一起的挑战让我满是焦灼。徐教授看在眼里,却没急着教我具体操作。他先带我走进电钻轰鸣的实验室,讲起区域规划“按功能模块布局,既方便学生,也提升设备联动效率。操作台靠试剂区,大型仪器单独隔离,干湿分离是效率关键……”

随后,他安排我参加广东省组织的安全培训,叮嘱我吃透试剂存放规范与应急流程,还反复强调:“安全是科研的生命线,得刻进骨子里。” 之后又送我两本实验室管理手册,里头试剂管理、生物安全等核心条款,都被他仔细划了出来。如今,这两本划着重点的手册仍放在我办公桌上,随手就能拿到。

更关键的是他重塑了我对岗位的认知。我原以为工作就是“操作设备”,他直截了当地戳破我的局限“别把设备管理等同于操作!你的价值是让这些科研利器服务创新。”之后,他帮我系统梳理出岗位核心定位:这并不是孤立的操作岗,而是融合科研支撑、教学与安全的综合平台。在他的引导下,我心里的迷雾渐渐散开,也慢慢找准了前行的方向。

匠心筑基,多维赋能

迷茫散后,徐教授从教学、安全、服务、管理多维度,悉心引导我成长。他既传授方法,也传递理念,一步步帮我突破局限、明晰方向。我前行的每一步,都浸透着他的潜心指引。

教学筑基:徐教授鼓励我编写教案,给本科生授课。备课时我犯怵,他主动拿出多年积累的教案逐页讲:“教学要贴合学生认知,先讲原理再实操,像盖房子得稳地基。”从课程框架到PPT字体,他都细细指导,还叮嘱“别照本宣科,要让学生懂原理、会思考。”如今站在讲台前,我心里不慌了,也逐渐摸透了引导学生思考的门道。

安全身教:徐教授每天最早到、最晚离开实验室,这份踏实就是榜样。我对独立上机设备管理存疑时,他让我查规范、模拟风险、制定方案,还常说“安全不是背条文,要时刻想‘万一出事怎么办’”。那年冬天,实验室水管突然爆裂,他二话不说踩在冰冷的积水里清扫,边扫边提醒“先断电,护好设备,小心地滑。”那一幕,令我至今难忘。慢慢的,“安全得想在前面”成了我的职业本能。

引领服务:为帮我真切把握科研需求,徐教授特意安排我参与厂商高级培训,列席课题组会,担任毕业答辩秘书,遇事先问“计划怎么做,缺什么?”在这些经历中,我既掌握设备操作与原理,也拓宽了前沿视野,更在与师生交流、优化测试方法中,深刻领悟“工作岗位与个人成长可以相互成就”的道理。渐渐明白:设备管理不是等别人来用,而是要主动往前一步,知道大家需要什么、自己能提供什么。这份认知的转变,让我重新找准了岗位的价值:我不只是“管设备的人”,更该做个“懂科研的服务者”。

管理筑基:徐教授特意带着我参加广东省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拓宽视野,明晰职业前景;同时,他还请资深老师带我做设备全流程管理,从开箱建档到维护记录,连配件型号都要标识清楚。我起初觉繁琐,他却说:“细节决定效率。上次换了什么零件,下次查档案就有数了。这些档案是根基,不容忽视。” 如今,我始终谨遵他的教诲,妥善处理各项事务。

从迷茫新人到“科研服务者”

在徐教授的悉心指导与团队的大力支持下,我在各项工作中有了一些持续的进步。在科研服务与技术支持方面,主要协助完成数据采集工作,为多项高水平论文发表及课题申报提供图像数据支持与保障。相关成果见于《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其中一组超分辨显微图像被选为期刊封面,令我倍感鼓舞,也进一步坚定了持续支持科研基础工作的决心。在安全与设备管理方面,自2019年推行用户独立上机试点以来,保持所管设备“零事故”运行,为全面开放设备预约积累了经验。相关管理经验于2021年在广东省医学会学术年会分享,获同行广泛认可。在设备维护方面,主动排查故障以减少对运行的影响,通过过保前联检、免费更换老化部件及重组旧零件等措施,有效节约了运维成本。在教学与经验总结方面,先后培训2000余名学生,并有幸获学校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工作过程中,尝试总结设备管理与平台运营经验,发表教学管理类文章5篇。针对线粒体成像中的实际困难,尝试优化了染色方案,建立配套分析流程,相关成果发表于SCI期刊,期望能为同行提升实验效率和增强样品稳定性提供参考。此外,还有幸参与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些进步的取得,离不开徐教授的谆谆教诲与悉心指导。徐教授的每一句鼓励,给了我实实在在的信心,让我能踏踏实实地坚持下去。

科研星海中,有人领航探索,有人默默铺路。徐教授甘为人梯,愿作青年成长的摆渡人。他让我领悟到,科研既需智慧的坚持,更需有温度的传承。真正的引导并非灌输,而是以匠心搭建阶梯,让年轻人在信任与支持中稳步前行。值此教师节,谨向徐教授以及所有默默奉献、托举未来、守护教育的师者,致以最诚挚的敬意——感谢您引领我走出迷茫,也帮助我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微光。



                                                                                                                                                      --2017级药学博士林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