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药学院举行第二次教师学术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7日 浏览次数:

药学院举行第二次教师学术报告会

20141022日下午第二场学术报告会在学院四楼正式举行,由免疫与生化药理学学科的何坚教授和徐学清副教授进行学术报告,化学药理学学科主任张嘉杰教授担任报告会主持人。学院领导,没有课的教师,以及部分研究生和药物化学方向的本科生共7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会。

何坚教授是免疫与生化药理学学科组成员,于2000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德国、美国等高等学府进行学习和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筛选、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和改造,以及肽类药物尤其是抗菌肽类药物的设计、组合合成、活性评估以及产品的开发。2013年起在南方医科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已在J. Med. Chem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J. Nat. Prod., Angew. Chem. Int. Ed., Phytochem. 等杂志上发表了20多篇SCI文章,并获得10项欧洲,美国和世界专利。何坚的报告题目是专一性抗变形链球菌多肽的设计和活性研究,抗菌肽是一类由基因编码的阳离子两亲性多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和免疫调节活性,是机体免疫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不仅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病原体具有杀伤作用,而且在募集免疫细胞、增强先天免疫、促进伤口愈合以及抗肿瘤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何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抗菌肽对变形链球菌作用机制以及相关靶点的研究的重要科学意义以及设计思路,并展示其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如:具有高活性及多重作用机制的超短抗菌酯肽的设计和活性研究,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抗菌肽的结构、生物活性、作用机理及应用现状。

徐学清博士副教授是免疫与生化药理学学科组成员,曾先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过敏原与传染病研究所和弗吉尼亚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以来,徐学清博士一直从事动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围绕吸血节肢动物与其宿主相互作用、适应吸血生活的分子机制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唾液腺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到目前为止,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省级科研奖励2项,已发表SCI收录研究论文30。徐学清的报告题目是The Functions and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Leukotriene Scavenging Disintegrin from Tabanus yao Salivary Gland,他介绍了吸血接种动物适应吸血生活的分子机制,并谈到他们依据牛虻(我国传统活性化瘀中药材)和需要吸血才能完成产卵以及吸血节肢动物的唾液腺中含有许多的药理活性物质事实,利用生化手段、分子生物技术结合药理学方法系统研究了牛虻唾液腺药理活性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在他的报告中,他详细介绍了来自牛虻唾液的tablysin-15蛋白因在结构上含有RGD基序而能强烈结合整合素αVβ3αbβ3,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增殖和吸附;因为在该蛋白分子内含有疏水结合孔而能结合白三烯,抑制炎症;并且在动物体内的研究证实该分子将可能是很好的抗血栓、肿瘤类候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