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短短的内科见习里,查房初体验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不易。
我有幸进入当地的医院进行为期两周的见习。初来乍到,科室主任询问了一下基本情况后,便让我先对病人病历进行阅读与学习。他说,“病历是病人具体情况的最真实反应,想要做好一名医生,首先就得学会写好病历。”经历过一天的病历学习后,从各种专业名词的“瀚海”的浮浮沉沉之中渐渐地有了一些感觉,开始知道“粉红色泡沫痰”对应的就是“肺部出血”情况,“Ca”对应的是“肺癌”......
第二天,主任考察了我的病历了解情况后,便让我跟着L医生学习查房。虽然昨天很认真地学习了病历,但是面对突来的第一次查房,就像上课中老师突来的小测一样,心砰砰地跳着,手里紧紧地攥着自己的本子,想要转移自己的紧张。
当我们走入第一位病人的病房的时候,L医生如同往常一样,询问病人的病人今天情况怎么样,有没有感觉好一点,拿听诊器,听病人的呼吸频率和是否有啰音。啰音,是呼吸音以外附加的声音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管腔部分阻塞等病变所致;依声音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干啰音和湿啰音,干啰音一般分为鼾音和哨笛音;湿啰音的声音有粗中细的不同,捻发音和细湿啰音性质很相似有时较难鉴别。接着会问问昨天能不能进食,进食情况如何,然后先是询问家属有没有新的病症出现,如果有,便进行查体工作;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出现,就按着原来的治疗方案继续。同时,他也会对病人或者是病人家属提出来的一些疑惑进行简要的解答,让病人和家属减免一些不必要的担心。整个过程中,我就站在一旁,拿着手中的笔,仔细地记着L医生问的问题,和进行询问的步骤。或许是注意力的转移,自己也从刚开始的紧张变成了淡定。
查完第一个病人后,L医生问我,“下一个病人,你来进行前期的询问工作吧,怎么样?”听到这消息,刚刚好不容易消退的紧张感蹭一下地弥漫全身,尴尬地回了句,“我还没学过诊断学,估计不行...要不还是您来?”他看着我那一副要上战场一样的紧绷感,笑了笑,说,“不过就是一些普通的询问,你刚刚不是记下了我说的吗?就按着那个来,错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要学会尝试。”
战战兢兢地来到下一个病人的病房,L医生跟病人打了招呼,介绍了我的身份,便示意我可以开始询问了。毕竟还是第一次,紧张得停顿了好久,才说出了第一句话,“您好,我是见习医生吴燕妮,您今天的情况怎么样?饮食方面还正常吗?还有出现其他的不适症状吗?”由于是县级医院,大多数的病患来源于农村,一开始就不是很听懂我说的话,没得到病人的回应,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往下进行了。只好用眼神向L医生求救。L医生一直都在注意我的言语和行为,看到这样的情况后便转了个身,微笑着对病人说,“叔叔,今天感觉还好吗?有哪里会痛或者是出现一些不一样的感觉吗?能吃下东西吗?”病人听后,回答道,“今天没啥特别的,能跟往常一样吃一碗,没哪里有痛的感觉。”他接着抬起头,对在一旁的家属说,“那行,没特别的感觉就说明治疗效果还行。那就跟昨天一样,咱们继续治疗。”
出了病房,想着自己刚刚失败的经历,心里就有些失望,细细回想着自己的刚刚的行为,发现和记录的没啥区别呀,为何不一样的人问就出现了不一样的情景呢?难道就因为我是见习医生?L医生看着我脸上的表情,就知道我在纠结之前的事情,他说,“你也别气馁,你知道刚刚为什么病人没有回答你的问题吗?”我摇了摇头,他接着说,“你要从病人的角度去为他考虑,他的文化水平不高,可是你在询问的时候用的基本都是一些相对比较正式的语言,而且对于农村群体来说,对普通话本来就不是特别的适应,所以,他才没有回答你的问题。咱们学医的,不仅仅只是学会一门技术,更多的,还得学会如何更好地去为病人着想。”他的一席话,让我恍然大悟,我们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习惯性地使用这些用语,但从未思考过群体的区别。同时,医生除了为病人解决病痛问题,也需要尽力地为病人着想,从病人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医患沟通,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