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导航

ARTICLE

返回>

【曼大交流】 有交流才有对比有对比才有思考

时间:2016-10-25 18:52:54来源:

14天的曼尼托巴大学交流之旅已经结束,在这次交流期间,我除了为加拿大红枫遍落的金秋美景所震撼,同时也对中加两国的医学教育模式及科研环境有了许多思考。本文将分成4个部分来总结了这次交流之旅的心得与感想。

中加医学生培养阶段设置

无论是中国的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还是加拿大的医学生,两者都需要8年去取得MD。同样是8年,后者的阶段划分和课程安排上却与前者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加国(或者说北美)的医学生在正式进入医学院之前首先要花4年取得学士学位,这一学位不仅包含理工科专业,还包含了心理学等文理学院所涉及的专业。在取得学士学位后再参加全国统一的医学院入学考试进入医学院接受4年的医学学习。在学习医学知识的4年间,前两年主要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后两年需要作为去各科室实习轮转,与毕业后的住院医师阶段接轨。

中国 临床医学八年制(以本校为例)
加拿大 临床医学专业
第1年
理工科学习阶段
Pre-Med Education
所有专业均可申报医学院
多数人选择Liberal Arts College
第2年
第3年
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阶段
分为13个模块授课教学,涉及基础到临床的各学科
第4年
第5年
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阶段
分为4个模块(M0~M3)
第6年
临床实习阶段(第一轮轮转)
第7年
第二轮临床轮转及专科学习
临床实习及轮转阶段
分为7个模块(M4~M7)
第8年


比较两国的医学生培养:
1.加拿大一共只有17所医学院,每所医学院每年只招收约110名学生,医学院入学考试淘汰率高、竞争激烈,是真正的精英教育。而我国由于人口庞大,对需求临床医生、基层医生人数也日益增多,仅举办医学门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数远远超过加拿大,每所学校每年都招收千余名学生,尽管我国医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在各高校的中均处于上游水平,但相较于加国的医学院的入学通过率,我国的医学专业的门槛确实普遍偏低。
2.北美医学生在医学前教育阶段需要花费4年的时间,但学习基础、临床医学知识的时间更短,课程安排也更加密集,留给临床实习轮转的时间也更加少。相比起来,中国的八年制医学生则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整理基础医学知识。
3.对于加拿大的医学生而言,在他们从医学院毕业前是不会进行专科分科的,而中国的八年制学生需要在第六年就决定以后的专科方向并进行临床导师的选择。
4..在加国医学生四年的医学学习并没有囊括太多科研培养的计划,尽管许多学生会主动参与到各个实验室的Summer Program。但在中国的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中,科研培养多数从第三或第四学年开始一直延伸至毕业,并且在毕业时对于学生的科研成果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学生需要从紧张的课程学习及临床实习中挤出时间参与科研锻炼并且必须要做出科研成果。

中加医学教育中的模块教学

根据孔教授的介绍,曼尼托巴大学医学院将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阶段和临床实习及轮转阶段分为了7个模块,分别是

加国医学模块教学
M0
Foudation
M1
Human Biology & Health
Normal Processes-Clinically Applied
M2
Health & Disease
Abnormal Processes
Abnormal Processes-Clinical Integration
M3
Consolidation
M4
TTC:Transition to Clerkship
M5
Med3 Clinical Clerks
. UGME Academic Half Day
M6
Med 4 Electives
CaRMs
M7
TTR:Transition to Residency


在M1、M2模块中,基础医学知识会按系统分成不同的部分进行授课。
在我校,模块教学也是在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阶段直接将所学内容按系统分为了14个模块,但在临床实习阶段则无再分模块。
这次交流期间,我们有幸进入曼大医学院的课堂,感受了一节加国的医学教育课。就以这一课为例,本课为M2模块中的神经系统部分,与大部分中国医学课堂一样,仍属于Teacher-centered的教学方式。整堂课从临床背景切入,先简要地举出了相关病因,再列出了常见症状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最后还谈到了临床上的相关疾病。整节课的内容以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为主要内容,同时涉及解剖学、内科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在我校的课程整合中,虽同样按系统整合模块课程内容,但每节课的内容往往只涉及一个学科的内容,仅是将与器官/系统相关的课程放在了一起授课,更多的知识整合需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曼大的医学模块教学更有整体性和逻辑性。整体性体现在其每一课都会在PPT上列出与本课相关的课时(包括已学和未学课时的编号和大致内容),让学生更能联系起之前学过的知识,也为还未学的课程知识打好了基础。逻辑性则体现在每一堂课的教案设置上。授课时,教授不但会给学生清晰地列出了教学目的,各学科的知识内容也按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进行整合、教授。

医学教育、科研、医疗中循证思维

除了参与了曼大医学课堂,我们还听了多场由曼大医学院解剖与细胞生物学系教授带来的科研讲座,以及参与了HSC中心的Grand Round。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医疗,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贯穿其中的循证思维。无论是课堂还是科研汇报又或者是临床病例分析,任意一者的开头都会用数据来反映如今的疾病和研究现状,非常看重数据的意义。这些数据既包含了教授、学者们自己通过阅读文献所得到的数据,也包含了自己的调研结果。
此外,曼尼托巴省也非常注重对数据的收集。这点得益于曼尼托巴省的医疗体系,由于每一个市民都享有医保和医疗编号,曼省将所有市民的医疗记录都进行了电子化管理,这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临床数据,让所有人都能了解每一种疾病的流行程度及发展规律,更好地支撑了临床和医学教学。
除此之外,曼大的医学课程还包含了一个独特内容,即土著人的医疗健康情况。这一部分的课程涉及当地土著人的健康体制、常见疾病、社区医疗等等,详细调查了当地土著人高发疾病的常见数据,甚至还在HSC中为土著人、因纽特人等民族设立了治疗中心,致力于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科研环境

这次的交流很大一部分等同于科研之行,因为我们不但听到了多名专家的课题汇报,还参观了HSC中心的两大实验室。在这次的科研参观中,我能感受到曼大医学院各实验室的联系与合作之紧密,包括KIAM中心中多PI共用的实验室,以及ALS、MS课题研究中多课题组的合作等等。在参观实验室期间,令我震撼的一点就是曼大实验室的整洁,不仅实验室的环境干净,各种试剂的摆放也非常整齐。KIAM中心的实验室对做动物实验和其他实验的区域有着非常严格的划分,且对于实验动物的购买也有着相当严格的规定。相比国内而言,HSC的科研环境较为成熟,且对于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也有较为严格的规定。
这次给我们讲授科研讲座的教授H指数都大于25,非常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深度的接受这些顶尖教授的课题研究。其中,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Dr. Saeid Ghavami的Autophagy相关研究和Dr. Jason Peeler的转化医学研究。前者研究的Autophagy的相关研究正好也是今年诺奖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所研究的领域,Dr. Saeid对于Autophagy的研究专注而深入,在他的科研讲座上,我发现了他的研究早在2004就开始进行,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研究内容始终围绕发生在神经系统中Autophagy进行展开,研究成果涉及Autophagy的多条通路。而Dr. Jason的转化医学对于我个人来说非常新颖,因为如今国内的医学生/医学专业研究生多数都从事及基础研究、药物研究以及基于疾病数据的临床研究,鲜少有人愿意去做类似基于医疗器械的转化医学研究。Dr. Jason的课题让我第一次认识到这么具体、鲜活的一个转化医学课题,并且其课题的结果也让我触动——Dr. Jason课题组虽然实验和调研的样本量不多,但他们设计的这一装置确实让许多关节炎患者得到了康复。正如孔教授所介绍的那样,加国对于科研的要求并不死板,他们注重的更多是每个课题在该领域的影响以及对治疗疾病方面的贡献和意义,这也是我非常认同和敬佩的地方。

最后,我想在此感谢学校和孔教授给予我们这个机会去见识、去感受如此不同的教育和文化, 并且我还想感谢谢小燕老师和郑维扬老师这14天的陪伴。对于本次交流项目我建议学校以后更多地选派临床医学高年级学生参加这一项目,这些年级将会对本次交流中的科研部分有着更多的体会与思考。
这一次的交流项目也让我认识到了许多出色的同伴,了解到了北美医学的精英教育,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对于医学学习的动力,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位,希望未来的我也能成一名拥有扎实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科研素质的杰出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