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曾跟我说过,英语一定要学好,没准哪一天就有一个出国交流的机会,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虽然我的英语还没有很棒,但我很庆幸我抓住了这次难得的交流机会,并从中受益良多。出门在外,整个过程都是对自己的一种历练,一种学习。
医学教育篇
有幸听了一节曼大的医学课程,高阶梯教室,PPT放映位于老师头顶上,舒适的沙发座椅,宽松的学习环境。走进教室,发现许多学生都拿着Mac笔记本放在桌面上,老师提前将PPT上传到网上,以便学生提早预习,了解课堂的讲课内容。这节课的主题是神经细胞的死亡与妥协,涉及到解剖、病理、病理生理以及临床的有关知识,57页的PPT,老师在50分钟内讲完,容量确实非常大,如果没有课前预习,很难全部掌握。孔教授在课前把PPT传给了我们,对于我们大四的学生来说,由于神经病学刚刚上了脑缺血和脑出血这两章内容,所以对这节课的讲授内容都能够基本了解和掌握。在我看来,无论在哪里,医学生都相当不易,大量的知识需要学习和掌握,都需要刻苦努力。在授课方式上,北美课堂采用的是课程整合,这是一节病理课,但是涉及到解剖,组胚,病理,病理生理,甚至临床的内容,使整个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更贴近临床。
目前中国许多医学院也在试行课程整合,包括我们学校的八年制和卓越班,也听说他们有各种不习惯,也许改革需要经历阵痛,但我相信,这种课程整合会是一种趋势,中国的医学教育需要借鉴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加上中国学生足够刻苦努力,我相信我国的医学教育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我们还参与了一次病例研讨会,英文叫Grand Rounds,就是医生坐在一起听课、研讨,请了一位主讲人为大家从病例出发讲述一个临床题目,每周四早上都会安排这样一次学习。这次的题目是儿科的尿路结石,从病例出发,到流行病学,到文献复习,确实能让大家“涨姿势”,对于主讲人而言确实需要一番精力去准备这样一次讲课,却也能让自己学到很多东西。课后的提问环节也让我印象深刻,一位老人拄着拐杖走下楼梯提问,我不知道他的身份,也许是一名教授,也许是一名医生,他的这种学习热情令人动容。此外,尽管我不太能听明白提问者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语速实在是太快了),但是我大概可以懂他们对这个题目很感兴趣,并且衷心希望在文献里提到的一些观点和数据可以被应用到临床中,造福病人。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医学人文篇
在医学人文方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加拿大医学体系的三个核心内涵:团队合作、以病人为中心以及预防大于治疗。医生从来就不是一个能够靠个人单打独斗的职业,只有团队合作才能更好地诊治病人。无论是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他们都会讲究团队协作。而“以病人为中心”最让我印象深刻,除了在讲座上听老师们语言上的描述之外,由于我们所住的酒店就在医院旁边,我自己也到医院以及旁边的癌症治疗中心参观了一番,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舒适的候诊室环境、24小时餐厅等等,无比体现人文的关怀。对家庭医生来说,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就是更多去关注病人的切身感受,帮助病人缓解痛苦,解决病痛,与患者一起共同讨论制定治疗方案,并且随时可以提供医疗保健的建议,帮助患者预防疾病,体现出“预防大于治疗”,有效缓解了医院的压力,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加拿大的医生在每一个病人身上可以花15-20分钟为其诊治,这在中国几乎不可能。因此,分级诊疗制度确实是势在必行,这才能让大医院的医生能够腾出足够多的时间去诊治那些疑难杂症。
科研篇
参观了曼大王教授的实验室,我情不自禁与我曾经去过的我们学校的一些实验室做对比。整洁的环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实验室虽小,细胞间里的超净台却不少,不需要预约,基本随时都有空的台子可以使用。此外,国外对于动物实验的伦理学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实验动物不能轻易获得,申请之后还会有委员会的人过来亲自查看你处理实验动物的方式,必须跟你提交的申请相符。
此外,我们还听了许多教授为我们介绍他们的研究课题。尽管我不是都能听懂,但我能感受得到他们乐在其中,并且都与临床紧密联系。加拿大的科研评价体系并不是只以文章的影响因子论英雄,而是看谁的课题对解决临床问题的贡献更大。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科研很讲究团队协作,教授们之间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团队。
文化篇
曼大所在的温尼伯市是曼尼托巴省的首府,也是加拿大第八大城市。一望无际的城市,没有任何山丘,人少,地大,这就是我对温尼伯的第一印象。在路上,很少能见到行人,只有疾驰而过的汽车。温尼伯这里没有很多白人,甚至可以看到很多亚洲面孔,人种和文化的多元性是加拿大的特色之一,这里也是文化多元和融合的典范。
两周的时间,除了参加各种安排好的学习活动,其余时间我们都在竭尽所能更多地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温尼伯艺术馆、议会大厦,都让我看到了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对艺术、对文化的珍惜与尊重。
意见与建议
作为一名参与者,从这样一个项目中我获益颇多,非常希望这样一个项目能一直持续下去,让更多的南医学子能走出国门,参与其中。
在这次的出行人员中,包括了从大二到大五的学生,有五年制也有八年制。我曾经跟低年级的同学有过交流,由于他们很多临床课程都还没有学习,也没有接触过科研,项目里的有些活动可能让他们会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提不起太多的兴趣。但是在我看来,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在一起已经是一种最好的安排,对这样一个项目而言,重要的不是我们要在这里学到多少知识,而是长见识,开眼界,相信低年级同学在旅途中与高年级的同学们互相交流,也能学到非常多的经验。对我自己而言,在这次旅途中一直与三位大五的师兄师姐结伴而行,让我获益颇多,他们都非常的优秀,让我迫切渴望能像他们一样,鞭策自己要不断努力。所以我希望这样一个项目可以继续保持这样一种让多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的这样一种选拔机制。
如果这个项目能继续发展下去,活动安排变得越来越成熟,希望在形式和内容上可以更多样化。比如增加我们与本校医学生的一个座谈交流,参与一次这里的PBL课堂,有机会去感受他们的床旁教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