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导航

ARTICLE

返回>

【实习录】力行而后知之真

时间:2016-03-28 17:55:33来源:

为进一步鼓励学生增强职业认识,萌生职业责任感,中医药学院号召近300名学子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健康咨询、见习实习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职能体验,平日伏于心中对于医术实践的好奇窥探,终于在解脱了课业考试压力的假期里,尽情涌了出来。其中现实体验的介入和冲击,包裹对书本的思考,成为课堂教育的一种延续。
道地跟师,继往开来志坐中医门诊
偶然的一次机会,13级刘同学给妈妈开的中药被妈妈拿给了医生看,医生看后觉得可以,说“让这孩子过来跟我出诊吧!”就这样怀着忐忑而期待的心情,刘同学开始了回家后在当地医生身边做见习的历程。尽管起初跟师时在老师那里“备受嫌弃”,但通过积累和反思,逐渐获得了老师的认可。他常常趁老师中途休息喝茶的时候,把见习里不懂之处提出来与老师进行交流,请教老师为什么开这个方、某某病人的病机等,家乡名医的指点让他学到了经方神奇的加减以及中医诊治的思想角度。跟诊中的卓有成效的奇方令他深深折服。刘同学也开始研读老师推崇的《医宗金鉴》、《岳美中医案集》以及刘渡舟的著作等,也感慨自己要多读书,多跟诊。通过这些见习经历,刘同学开始接触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理法方药,加深了认识,更是让他逐渐明确了毕业以后的人生方向--留在家乡,做一名中医门诊医生。正如钱穆《双溪独语》言“心下有信,便觉所信所学与我合一,如此始能好”。眼前的病人、老师,使所信所学变得鲜活,融为自己心中的一部分。
跟诊的老师告诉说过,大三的学生如果还没形成一定的中医思维,不尝试给一些小病开方,那他这辈子无缘中医了。受此警醒,刘同学也常常牛刀小试,在老师指导下给病人开方,亦或是为家人和同学看病。一次,他以平胃散加减治愈了妈妈湿滞困脾的疾病,效果令妈妈和他自己都十分欣喜,体验在医学学习过程中递增起来的欢喜与宽慰。

延展书本索思量,守临床

13级洪同学利用假期跟着父亲学习中医,或者到医院看老师治病。他认为,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也许思维的触角永远都停留在教科书的段落里。一次洪同学看父亲给人治病,患者咳嗽,父亲一眼就看出来他是因为鼻窍不通而引起的呛咳,而不是常见的外感导致,的确,患者得的是鼻炎。父亲看病速度很快,诊治疾病著有成效的水平还是自己所达不到的境界。跟着徐成贺老师出诊,体会怎样辨证用方,如徐老师擅长用小青龙汤治疗慢性咽喉炎,病人伴口渴则可以去半夏加天花粉,伴胸闷则加栝楼等。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于疾病的深刻洞察冲刷着自己的心,洪同学指出“书上的内容是为了能让我们接受,比较浅显,难免教条化。所以我们要学会补充和拓展,要灵活应用所学,更深层次地把书上的东西发挥出来。”阳和汤治疗咳嗽、补中益气汤治疗外感、生脉散论治脾胃等,学习中尽力捕捉星星点点的可能,积累起来去维系攀爬高山的绳索。在现实深处流泻出的真实体验,一点点琢刻着为医治病救死扶伤的梦想。

针药初试:一时的困惑,永远的寻找

一位2012级中西医临床专业的王同学在家针刺治疗爷爷的下肢疼痛,思酌方药减轻阿姨的术后出血和妹妹的面部痤疮。在为阿姨治疗中,王同学先试着开参苓白术散加减,阿姨服三剂药后症状会有暂时消失,但会出现头晕,王同学就有些懵了,去翻书发现似乎有很多方药可以取用但又不知哪个方最合适。面对治疗似乎有效但又夹有迷惑的局面,怀疑自己是否正确,要不要更方,好像瞎子摸象般的体验充满了扑朔迷离。后来王同学正好看到《金匮要略》,觉得可以试用桂枝茯苓丸。慢慢地,四周后阿姨有了好转。还有一位针灸推拿专业的师姐回家给亲戚邻居看病,帮助患者解除一些小感冒或者疼痛性疾病。一位已经在实习阶段的中医学的师兄,短暂的假期里曾用荆防败毒散治疗父亲的风寒感冒。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治疗过程中起效了会非常开心,反之则丧气懊恼,反思自己学艺不精。现实遇到的与书本相对应的细节变得模糊了,没有谁能再给你讲清楚其中的缘由,就像没有谁能对药起沉疴给一个许诺。但“这是一个慢慢积累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学会与患者沟通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学医的道路很长,只能更加努力。”王同学在实际体验后的感慨,表现出一种缄默的信心和志向。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身为一名医学生,只有在求医之路上执着追求,才能不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