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导航

ARTICLE

返回>

【见习录】我第一次为病人推拿

时间:2016-04-06 16:44:12来源:中医药学院

初来报到

        3月28日,我们2013级中医学(针灸推拿)专业的十名交换生,早早就来到江苏省中医院门诊,开始为期十二周的见习之旅。虽然仅仅是大三学生,但却总是能在各个老师口中,听到各种关于临床的实况,有趣事,也有发人深省的案例,不禁让大家对这次的见习既兴奋又紧张起来。
        在老师的简单分配之下,我首先被分到的是8楼的推拿科门诊,我的指导老师姜老师是一位主任医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然而心里的紧张一直没能放下。以前总能在师兄师姐口中听到他们见习的事,总结出来:一个好的带教老师决定整个见习的效果。因此,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8楼12诊室时候,就见到姜老师正在为病人治疗,从我的自我介绍,到老师对科室的介绍,我发现老师一直低着头,从没正眼看我,直到为病人治疗结束,姜老师才抬起头,我猛一惊觉,姜老师原来是一位盲人。
        盲人推拿想必都不陌生,但在医院中看到姜老师,我心里还是很惊讶。与姜老师的相处观察之下,看到老师不单在推拿上游刃有余,而且在触诊的诊断上往往准确无误,虽然他无法在影像学上观察,但凭着良好的手感,总是在随后的影像学上得到印证,尤其是腰颈椎及其软组织问题。

循循教诲

        姜老师身旁一共有三个实习生,一个协助他开单子,其余两个则是帮忙做前期的推拿,分工有序。由于老师的经验及手法了得,诊室中基本都是他的病人。一天下来,除了中饭时间,老师基本上都是站着推拿,没有休息的时间。而我作为一个大三学生,虽然还没把所有课程学完,但一些收拾头尾的工作,例如拔火罐、起火罐、起毫针的工作,我还是可以胜任的,因此会主动提出帮忙收拾。出乎我意料的是,当我第一次帮忙起火罐,我以为百忙的姜老师,并不会太在意这个小见习生时候,他却转过来,对我手把手教学:小蓝,我们起罐子,是有讲究的,如果是腰背部都拔罐的话,要先拔腰部再到背部,而起罐子却是刚好相反。接着又把这样做的原因详细地告诉我,让我对简单的拔罐有了重新的认识,正如姜老师所说,越是简单的活儿,越能体验医生的细致。
        但我来推拿科见习的最大目的,还是想学习老师的推拿手法。起初我是没有机会去接触病人的,但在我主动帮忙下,老师后来开始让我接触一些病情轻的病人,并向我们详细讲解。首先是在问诊和触诊方面,老师教会了我,新手在推拿前一定要学会询问病人的感觉,尤其是在触诊病灶确认痛点时,无论是在手感的训练上还是推拿产生的效果,都有事半功倍之效。接着在每个病人前,老师都会向我介绍诊断过程,所应该采用的推拿手法,让我不断在尝试中练习手感。在手法上,我不仅了解到各个手法在临床的适用性,还见识到江苏省中医院流传下来的“四指推”,让一个只在书海中遨游的呆子,对所学的手法有种豁然开朗的认识。虽然才来了三次的见习,我却觉得在姜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推拿科见习1.jpg

路漫漫其修远兮

        尽管门诊中出现大多是颈肩和腰腿疾病,但在诊断上却能有各种分支,视触叩听及其影像学的作用必不可少,这就还是需要我们医学生扎实的基础才能诊断出来。如老师所说,最有含金量的是我们所下的诊断,推拿科有它所涵盖的适应症,作为医生,就需要辨别出这个疾病是否在自己知识所在范围,站在医学角度给出病人一个科学意见,而不是来一个推(拿)一个。
        “上工治未病”,虽不能当一位“上工”来帮人“治未病”,但在“治已病”时,也要拿出自己的严谨态度去对待,为自己的每个诊断负责。漫长的学医之路,是永无止境。

推拿科见习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