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科学研究并不是学习一门技术,而是学会如何去开拓一个未知的课题,而这种思考方式和能力才是在校大学生应该着重培养和锻炼的品质。”4月13日,在基础医学院第八届“研之行”科研指导讲座上,学院副院长赵小阳这样说。当天还有组织胚胎学教研室黄绵波以及两位在读研究生为同学们讲解有关教研室和科研工作的日常,通过分享自身科研经历和学习历程,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
赵小阳从科研工作和教研室的日常谈起,详细讲解了自身对教研工作的热爱与坚持,以及后期“研之行”见习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在科研历程介绍中,赵小阳提到自己在研究 “核移植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ipsc细胞的研究”等课题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关和瓶颈,但都通过不懈努力一一克服了。他认为,开展科学研究并不是学习一门技术,而是学会如何去开拓一个未知的课题,而这种思考方式和能力才是在校大学生应该着重培养和锻炼的品质。
赵小阳指出,在大学阶段,同学们应善于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研之行”见习活动则为大家提供了寻找自身兴趣点、接触实验室的有效平台,他鼓励大家踊跃报名参加。同时,赵小阳认为应该放手让学生做自己想做且有创意的事情,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给予一个大框架,及时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而不过分注重细节。赵小阳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做科研,首先要勤奋和聪明,其次是要有力争第一的精神,最后也最重要的还是兴趣,只有对科研真正充满兴趣,才能在科研的路上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
两位研究生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科研经验。针对考研之路比较迷茫的同学,来自13级医学实验技术专业的宋可精心制作了“研究生之路”流程:通过暑假参与“研之行”的课外科研活动,确定自己是否报考研究生,随后将实习点定在教研室,开始半年的准研究生生活,最后提前复习考研科目、顺利考研。来自13级基础医学专业的姚昭锴则建议同学们在今后科研工作中多与老师和师兄师姐交流。他强调,闭门造车不利于科学研究,只有交流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希望同学们平时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在实验前做好充足准备,实验中进行详细记录,实验后提交清晰明了的总结和报告。
通过主讲嘉宾的精彩讲解,在场学子表示受益匪浅,不仅对科研工作有一个更加具体明确的认识,寻找到科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也对今后的发展道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