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学工作 > 研究生教育 > 导师工作 > 正文
中医药分委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一览表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16日 | 来源: | 作者:
序号 | 姓名 | 所在单位 | 招生专业 | 研究方向 |
1 | 蔡红兵 | 中西医结合医院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和基础 |
2 | 陈超 | 中医药学院 | 中医骨伤科学 | 骨质疏松,骨生物力学,医疗3D打印 |
3 | 陈宏 | 齐齐哈尔第一医院 | 中医内科学 | 肿瘤的中医药治疗及机制机理研究 |
4 | 程卫东 | 中医药学院 |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 | 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病,中药资源利用和中药抗肿瘤 |
5 | 范钦 | 中医药学院 | 中西医结合 | 中医药介导鼻咽癌放射增敏的机制研究 |
6 | 高磊 | 中医药学院 | 中西医结合 | 肝病分子机理与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
7 | 贺飞 | 中医药学院 | 中西医结合 | 微生物天然药物及生物合成 |
8 | 贺松其 | 中医药学院 | 中西医结合 | 肝病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9 | 黄泳 | 中医药学院 | 针灸推拿学 | 1、针灸效应的机制研究;2、新型针灸技术的临床运用 |
10 | 贾钰华 | 中医药学院 | 中西医结合 |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 |
11 | 李娟 | 中医药学院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风湿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
12 | 李义凯 | 中医药学院 | 中医骨伤科学 | 1.脊柱推拿的基础与临床;2.软组织痛的基础与临床 |
13 | 刘艳艳 | 中医药学院 | 中医妇科学 | 常见妇科疾病及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 |
14 | 罗奇 | 中医药学院 | 中西医结合 | 中药天然活性小分子与微生物药学 |
15 | 吕志平 | 中医药学院 | 中西医结合 | 1.中西医结合肝病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2.中医藏象临床与实验研究 |
16 | 聂晓莉 | 中医药学院 | 中医内科学 | 肾脏病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
17 | 邱峰 | 南海医院 | 中西医结合 | 中药单体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HPV与宫颈癌致病机制 |
18 | 孙晓敏 | 中医药学院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肾病、肾虚证及亚健康状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19 | 孙学刚 | 中医药学院 | 中西医结合 | 中医经典复方调控肿瘤微环境的机制研究 |
20 | 汪东涛 | 深圳医院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防治慢性肾病及营养不良的机制研究 |
21 | 王昌俊 | 省人民医院 | 中西医结合 | 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 |
22 | 王冬梅 | 皮肤病医院 | 中医外科学 | 中医药防治皮肤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
23 | 王明 | 中医药学院 | 中医内科学 | 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疾病的研究 |
24 | 王启瑞 | 中医药学院 | 中西医结合 | 肿瘤免疫,中药抗肿瘤机制研究 |
25 | 王睿林 | 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肝病 |
26 | 文小敏 | 中医药学院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湿热证及脾胃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
27 | 肖炜 | 中医药学院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
28 | 谢炜 | 中医药学院 | 中西医结合 |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脑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29 | 杨路 | 中医药学院 | 针灸推拿学 | 针灸治病机理 |
30 | 余克强 | 中医药学院 | 中西医结合 | 1.风湿病的中西医治疗和发病机制研究;2.亚健康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生机制和中医药诊疗 |
31 | 袁立霞 | 中医药学院 | 方剂学 | 1.风湿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2.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
32 | 张东淑 | 中医药学院 | 针灸推拿学 | 靳三针疗法临床及机理研究 |
33 | 张国华 | 中医药学院 | 中医内科学 | 中医药抗高血压心肌纤维化的研究 |
34 | 张绪富 | 中医药学院 | 中西医结合 | 病毒性胃肠炎的相关基础和抗病毒药物研究 |
35 | 赵晓山 | 中医药学院 | 中西医结合 | 常见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
36 | 周凤华 | 中医药学院 | 中医内科学 |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
37 | 周国平 | 中医药学院 | 针灸推拿学 | 1.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2.经络理论的临床运用研究;3.疼痛性疾病的康复治疗 |
38 | 周迎春 | 中医药学院 | 中西医结合 | 1.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2.中西医结合防治心梗后心室重构 |
39 | 朱玲玲 | 中医药学院 | 中医内科学 | 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及肿瘤方向 |
40 | 晁志 | 中医药学院 | 中药学 | 中药资源、鉴定与质量评价 |
41 | 刘俊珊 | 中医药学院 | 中药学 | 1.中药抗炎免疫;2.抗肿瘤药理研究 |
42 | 刘强 | 中医药学院 | 中药学 | 1.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2.中药健康产品开发 |
43 | 麦少瑜 | 中医药学院 | 中药学 | 1.高效、新颖的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发展;2. 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3. 基于中药活性成分的小分子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后续化学生物学相关的作用机制研究 |
44 | 莫志贤 | 中医药学院 | 中药学 | 中药及其复方有效成分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 |
45 | 邵萌 | 中医药学院 | 中药学 | 中药活性物质基础研究 |
46 | 申春燕 | 中医药学院 | 中药学 | 天然产物与食品营养 |
47 | 谭晓梅 | 中医药学院 | 中药学 | 1.中药新制剂新剂型的研究;2.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 |
48 | 汤庆发 | 中医药学院 | 中药学 | 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49 | 唐玲 | 中医药学院 | 中药学 | 中药复方抗肿瘤药理 |
50 | 陶华明 | 中医药学院 | 中药学 | 1.海洋微生物源抗感染、抗肿瘤先导化合物发现、优化及机制研究;2.岭南中药活性成分的发掘 |
51 | 田恩伟 | 中医药学院 | 中药学 | 中药资源与分子鉴定 |
52 | 王伟明 | 中医药学院(柔性引进) | 中药学 | 1.中药新产品研发;2.道地药材研究;3.中药材综合利用与深加工;4.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 |
53 | 魏凤环 | 中医药学院 | 中药学 | 中药分析及新型给药系统研究 |
54 | 肖小河 | 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 | 中药学 | 创建药源性肝损伤辨识策略、方法和标准 |
55 | 杨西晓 | 深圳医院 | 中药学 | 1.中药药理学、药剂学方向;2.临床药学研究方向 |
56 | 余林中 | 中医药学院 | 中药学 | 1.中药(包括有效成分)、复方与治法药理研究;2.方剂基础理论的药理研究;3.中药新产品研究与开发 |
57 | 赵艳玲 | 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 | 中药学 | 中药药理学及新药研发 |
58 | 郑妮 | 深圳医院 | 中药学 | 中药单体对糖尿病认知障碍、糖尿病肾病的干预机制 |
59 | 朱全红 | 中医药学院 | 中药学 | 1.中药及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的研究;2.纳米聚合物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
注:中医、中西医导师招生专业以当年招生名额分配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