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的都是我真实的故事,也希望能对看到的人有所帮助。
现在是里斯本的3月18日凌晨一点十六分,也是我一天中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在这时候写点东西还挺对点的。其实是我刚和新单位的新同事们聚了餐,然后回来。
出来留学,开始还是出于自己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的那种带着梦想的无所畏惧,可是梦想化为实际之后,总不会是像歌唱那样简短与洒脱。来葡萄牙,说实话也是因为南方医科大学让我了解到了这里。那时候,是各方面都不太成熟的时候,同时也是个人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都很差的时候,选择了这种跟随学校走的项目形式出国。一年时间,时间和经济成本都蛮高的,自己也不愿意浪费其中二者之一,于是只能好好去珍惜和锻炼自己,在有限的课程和短暂的时间里,还是有一些收获,很多东西在这段过程里也潜在的提高了。自己也做了班长,认识了一些上几届的学长学姐以及葡方的项目负责人。总的来说这一段时间,知识还是蛮重要的,需要自己好好消化,但是奈何自己在国内的状态总是懒散和浮躁的。只是做了老师布置的事情,上了该去的课,甚至让我惭愧的是我还没有将陈云皓教授公司财务的最后一部分任务给完成,但当时的状态可能就是那样。如果自己能在课下多下点功夫,可能在知识基础上就会更牢固而广泛,但是,我们总是后知后觉的。于是,在踢了四年球后,告别了大学本科时光。
初到葡萄牙
当我到了葡萄牙之后,我整个人的态度是彻底的变了。因为来到了自己付出了很高代价的选择之处,说实话,出发之前,女朋友还一直说,你别去了,留下来好好找个工作吧。我当时深刻的明白了,除了经济成本,我的选择还有一些更大的成本。我甚至在想,要不真的就拿着这签证去旅游三个月,了解一下文化得了,研究生就不读了。但是,事实上这样的选择好像真的会让我可能未来的50年后悔,于是我还是按着现实的安排去做了。
我从小生活在新疆,本来就属于文化相对多元的地区,再加之大三暑假去了一次非洲,我整个人的格局彻底变大了,所以刚到葡萄牙并没太多的新鲜感。只是地中海的太阳让我感受到了葡语文化的那种热情,这是我来这里的第一感受。
每个人的习惯遭遇都不一样,需要自己体验。但是里斯本是一个蛮安全,热情,有特色以及综合评价都还不错的地方,所以没必要担心大环境。
改变的生活
我记得刚到这里时,整个人和文盲一样,因为不懂葡文,街面上的东西你只能去靠图画去猜大概是什么。而且欧洲相对于国内的高物价,让我的消费能力和方式都变成了穷人的模式。这是生活上最突如其来的变化。
我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于是就去找师兄定了一间靠学校近一点的房间。结果去到之后,发现是一位巴西中年妇女和她的儿子,一位巴西黑人小哥,想到电影里墨西哥那些地区纹着纹身看着很叛逆的年轻人,我便有点被这文化差异给难住了。他不讲葡语,也并不显热情,但是房间设施都还很好,于是,我便安顿下来了。周边都是居民区,在这里高高低低的小巷两边蔓延......由于时差以及自己巨大的疲惫感,我真的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突如其来的孤独感是我面对的第一道难题,尤其是选择独处的时候。于是,我便联系了同时间差不多到的同学,在那里获得了一些关于他们来这里呆了几日的经验,也和他们一起去了一些地方。从交通、超市、家用电器各个方面去开始熟悉自己的生活,晚上从他们那里回到自己的房间;走在大街上,看着一切陌生的感觉,又兴奋,又有些莫名的伤感,但是地中海气候下的阳光和炙热,多少会让你感受到温暖。
之后便开始自己熟悉周边社区,学校位置,附近的一些景点,满足一下自己的新鲜感,这些生活的东西没有很难,但是需要自己去逐渐熟悉,过来人的经验只能让你更安心一点,而想让自己的生活安顿下来,是需要两三周的不断摸索和经历。所以独立能力不强的同学,刚开始选择和朋友同住是不错的选择,其实在异地他乡结成的友谊更难能可贵。这边的人,中年以下英语都还好,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当然越好,而且人们大多热情友好,所以有问题,不用找警察,路人就会帮你搞定。在这里,我挺想说的是,入乡随俗,最重要的是,不能还是用自己传统的中式思维在西方文化下思考,试着去理解他们的思维以及制度模式。同时在这里办事情都还蛮简单的。其实待了一个月,当自己慢慢熟悉这里的物价之后,你会发现,还是能接受的,尤其是超市里的日常吃用产品,价格都不是很高,那些价格高的,大多是由人工劳动贡献的产品。
不变的学习
说完生活,再说学习,我个人认为kick-off活动,类似于团建性质的活动,是有必要参加的。因为这让你快速了解学校,融入集体,对日后的日子都蛮受用的。这里的学生,英文水平都很好,所以自己也要加强英文能力,这样才能有平等交流的能力。上课模式其实和国内差不多,小班教学相对更集中一些,但是关键问题是学生整体投入度很高,上课基本没人玩手机,我也自然而然的就进入了这种模式,积极提问,认真听讲。课下,同学和我关系都还不错,我也经常和他们聊天,拜足球所赐,我们有共同话题。他们也很喜欢问一些关于中国的事情,我就给他们一顿讲,自豪感油然而生。所以出国之前,好好了解一下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很有必要,否则外国人问你个啥,你自己都不清楚,那就难堪了。而且对自己国家多了解一点,也是应该的。偶尔我也和他们开开玩笑,一起去喝杯咖啡,调侃一下教授什么的,他们说我是一个很酷的中国学生,我说还有很多比我更酷的。哈哈哈~其实我总觉得有些时候就是文化差异和认知不同,所以和他们交往,一定不要丢失自己的独特性-此话出自Viginia教授。
就管理学来说,其实课程密度和时长都可以接受,感觉还蛮轻松的,尤其是我们管理学专业,由于有在南医大第一年的学习基础,课上对课程的更容易适应些,但关键在于课下你的时间投入。当然,这些都是基于你愿意去学习的情况下,想混的话,也很好混。小组作业是一大难题,因为我们对小组作业的经验和理解都不够,而国外学生相对熟悉这种模式。他们的资料收集和整合能力比较强,架构能力细节上都很完整,感觉与他们的差距还蛮大的。所以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其实就是做案例分析,只是他们会把这个案例做的很精细,很完整。而不像国内更多的是有些应付,当然这里也有应付,只是应付得更专业一点。但是在做案例的过程中,你还是可以通过阅读讨论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以及提高一些能力,尤其是对于我们的英文能力。当然这是浅层次的,要想在深层次有所造诣,那就自己多看书。我上专业课,感觉老师讲的东西都不难理解,也比较简单,或者说是假大空,但是管理课学不就是这样吗?细节都是文字码出来的,也不简单。当然也有一些较客观的学科,比如会计和公司财务,如果你还是想学点正儿八经的专业性知识,那金融学可能是比较适合的,但你不一定对它感兴趣,也不一定能学好它,所以这个问题自己考虑。想锻炼表达和策划能力,marketing会更好,其他专业我就没太多发言权了,不过文科性质的专业,大家都理解的,我个人是觉得我不是研究型人才,对管理领域稍有兴趣于是才这样选的。考试其实挺简单的,只要你别太夸张的不去复习。
到了第二学期,我只有两门课,由于南医大的学分互换,所以我们也不需要选修课,而且想选还得另付钱。所以课余时间我就选择了去兼职,在工作中锻炼和提升自己,在菜店搬过水果,在灯具厂做过销售记录统计,现在在传媒经纪公司做兼职。其实我算是幸运的,因为这里找工作还是要求一些葡语,我算是碰着机会好的,当然,我觉得只要不浪费时间,干啥都好。但是我不想总是花爸妈的钱,所以选择这种方式去使用自己的时间。其实我觉得,来这里学葡语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选择去其他大学开设的葡语课,或者是去中国人的培训班。
经历的感悟
留学我认为是一次重新认识自我和塑造自我的机会。我通过从九月到现在的一个人独处的经历,改变了很多,整个人的态度,认知都在改变,我的生活更质朴,回归传统,也会更自然化。在这里街上人平时并不是太多,我听音乐开始喜欢外放,也可惜肆无忌惮的偶尔高歌几句,没人回对你投射“你是神经病吗?”的目光。当然自己也有很迷失的时候,很痛苦的时候,所以异国恋要慎重选择,如果是一生所爱,那就好好坚持吧,挺锻炼人的,是重生还是毁灭就看自己的调节能力了。哈哈~还有就是在强大的文化差异下,那种再次塑造自我的感觉也很奇妙,主要在身与神这两方面。这里的健身房挺便宜的,而这里的书特贵,我觉得出国留学这些对于我们的意义可能更大,至少对于我是这样。
另外我还想说,一定要培养兴趣来防止自己生活的百无聊赖而造成空虚,其次就是到了国外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因为有些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和欧洲学生的价值观、习惯、性格都有很大差异,实在是很难去达到有共鸣的交往。与其这样,不如自己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当然,友谊还是能建立起来的,但是不必要去强求自己。其三,便是既然来了,就做好应对一切的准备,因为谁都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情况,你可以欣赏到埃菲尔铁塔的美妙结构,你也可能会因为一些挫折而面对月亮哭个稀里哗啦,但是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洞窟的日子熬过去之后,那简直是让人发自心底的愉悦。其实总的来说我们都是快乐的日子更多,就好像里斯本的天空,总是蓝天阳光的天气最多。我记得一位在这做教授的60岁左右的老前辈说,我们出来读书的时候,身上就5美元,提个箱子,头也不回的就走了。想想我们至少还没有经济上的顾虑。希望大家都能带着自己的梦想,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遇到困难,师兄师姐们会义不容辞的去帮助。当然,哭鼻子的事还是要你自己来做,你的快乐也只有你自己能体会。
我在微信里也有关注下一届的动态,感觉你们都很优秀,也很团结。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这种凝聚力,到了国外之后,用这种凝聚力把大家团结在一起。
本来想的应该写出挺不错的文章,结果写成大白话了,但是这些都是我真实想说的。我总觉得还差一点没写,但是又总想不太起来差点啥,所以有问题的直接微信我吧,怎么直接怎么来。最后,祝大家,一切顺利!
侯佳伟
2017年3月18日于里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