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IBS项目

Chinese  |  English

“中美医疗差异“知多少

今日,一条“因规培医生拒绝加班引发医生互撕,将怼劲用于医患矛盾上多好”的新闻引发热议。不难看出当前的中国医疗现状中体现的问题,比如“医患关系紧张”和“医生过劳”,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是不是国外的月亮就特别圆,制度就特别完善呢?


通过今天的《中美美国医疗卫生系统概论及中美比较》讲座,我们似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非常感恩美国夏教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向我们从概念到现实,分析了中美医疗制度的异同。接下来,我就个人理解和收获做如下分享:

    一、医疗传输系统和基础模型。

什么是医疗的传输系统,一个最基础的,完整的医疗传输系统,应该是以“健康管理”为中心,通过病人的输入,输出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这也是我们今天的基础模型。而在这个过程里面,有三要素,分别是:病人,供予方和付款方。以“管理健康”(治病或追求更好的健康状态)为目的,完成输入和输出,这个称病人;而在这个过程里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包括诊断,治疗,甚至是硬件等)称为“供予者”(provider);而最后承担由这个健康管理所产生的费用,称之为“付款方”(payers)。当然这里我们要补充几个问题:第一,病人的输出(output)有两种结果,回家或者转移;第二,付款方有可能是病人自身,也有可能是保险公司,病人的亲属或者政府。

二、当下中美医疗制度的差异具体体现

1、诊疗流程制度。

美国的诊疗制度核心是referal ,中国有一个词我认为很好,叫做“分级诊疗”。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家庭医生,专家和医院,在这里医院是唯一拥有病床和急诊的医疗场所,所以美国也只有“医院”才有“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两个概念。假设,一个病人生病了,心肌缺血,他不能直接去医院,只能先找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或者专业性强一点的primary specialist,(可以上门服务或者诊所等)而当两者无法处理的时候才能转到我们所说的医院,当然如果这个病人是真的到了需要抢救的地步,例如房颤,心跳骤停等,也可以通过急诊到医院抢救,这也是直接去医院的唯一途径。而对于中国,中国当然也有大量的分级医院,中国对于医院的评定是一甲,二甲,三甲(T1 ,T2,T3),而每一级医院都几乎拥有床位,即每个医院都存在“住院病人”“门诊病人”和“急诊”三个概念。当然中国的医疗里,大部分病人都是直接往三甲医院跑,这和国情下的观念和意识有关,也是下面讲到的soft infrastructure有关。国内普遍的意识是,好的医生,好的资源,好的待遇都在三甲,从而意识下,病人都往三甲医院跑。

2、花费和援助

在提到具体的医疗花费前,我们需要引入一个财政的管理制度分析,毕竟“上层建筑能对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根据地域有“农业户”“居民户”等之分,所以不难看到目前的医疗费用形式大致可分为:自费,国家医保,国家农保,公费医疗,各类保险等之分。通常中国的三甲门诊报销较少,而公费医疗住院报销几乎则可达90%,普通农保,医保甚至学生医保为60%-80%。而美国是“联邦”,每一个州都有立法权力和财政权力(例如税收等),因此每个公立医院都对其所属州负责,而州政府的税收等都有相应一部分用于公立医院的开支和补助。同样,美国的保险公司也是一种非常不可忽视的存在,大部分美国居民都会支付昂贵的医疗保险费用,就诊时的医疗费用大部分都由保险公司承担,以同一个胸痛的病人为例,于家庭医生就诊,个人只需承担60美金费用(用于医生诊金),其余将由保险公司负责,而对于无法支付医保费用的低收入家庭或退休的独居老人,政府会统一安排公立医院并对其给予资金支持。

三、核心竞争力和硬软件实力的转变。

从经济发展和历史发展进程看,自1900-1970年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从农业化转变为工业化时代,每个人只需要发挥所长去承担某一种工作即可,社会分工开始明确,国家财富日益积累,硬件实力日益增强。而这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战乱,政治革命等,国民的平均经济水平低下,温饱问题难以解决。正是前面落下的经济、人文建设,后面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不断的探索改革弥补落差。

转折点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引来了众多投资和机遇。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内高楼大厦,先进设施如雨后春笋,今天中国的硬件水平走在世界前列,这已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比如:用一个美国分级诊疗中最高级的“医院”和中国万人抢先的“三甲医院”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美国的“医院”床位数只有800张,而中国的三甲医院却能达到4000张,而中国的三甲医院规模起码是美国医院的2倍。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硬件”追了上来。

那“软实力”呢?更趋向于“精神”和“文化”层面。对于欧洲的软实力,特点是有非常稳定的规则和明确的是非黑白观;中国的软实力,我们称之为日新月异,是一种运动的状态,中国文化观还是处于一种“转变”的状态;举个例子:我们知道在美国医疗费用是极其高昂的,除去由保险公司支付的包括治疗等大部分费用之外,个人支付的诊金费用也至少达$60,而中国,三甲医院普通的主任级别的门诊诊金¥3 0,副主任¥20,普通主治医生¥10。如果以同一个1000元的医疗费用为例,分别于美国和中国观察其医用价值,则差别更加明显。即为,美国中1000里其中的80%用于支付美国医生,称之为知识成本,和专业成本,而剩下的20%才是支付于检查,治疗,和药费等;而中国,80%用于设备成本,检查费,仪器费用等等,5%-10%用于支付医生的知识费,10%用于支付药费。对此,其实就是回到那个“软文化”的问题,在美国的民众意识里,知识价值,时间成本是应该具有相应的报酬的,因此他们pay for knowledge,pay for patience,即“一个医生来给我看病,那我就必须支付给他耗费的这个时间和他的专业知识”而国人意识里,却不这样认为。这就是“软文化”使然。

以上是听完讲座后的记录,很开心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起共勉!


夏教授讲课精彩瞬间

与学生合影


与学生大合影

上一条:2018级医药卫生管理硕士留学项目报名启动 下一条:2017级中葡携手医药卫生管理硕士班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