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基础课程 医学进阶课程 扩展资源 此刻的我
首页  >  基础课程  >  正文

专题三 生命的尽头——死亡心理及调适(第四节:死亡焦虑的调适与辅导)

发布时间:16-03-07 10:51:17

简介:面对死亡,每个人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死亡焦虑。那你知道,什么是死亡焦虑?如何调适死亡焦虑吗?




一、死亡焦虑的定义

北美护理诊断协会(the North American Nursing Diagnosi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NANDA-I) 定义死亡焦虑为:个体面对真实存在或想象中的死亡威胁而产生莫名不安和恐惧等情绪。通常情况下,面对死亡这一威胁性事件,人们的焦虑和恐惧会同时存在,无法清楚区分,因此“死亡焦虑”、“死亡恐惧”“死亡惧怕”等几个术语均可以表示个体对死亡所产生的紧张、忧虑、害怕等交织而成的情绪感受。


二、死亡焦虑的表现和原因

死亡焦虑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每一个人。雅克·柯隆Jacques Colon)综合有关死亡的哲学观点后,将死亡焦虑总结为三种类型(1)死亡的情形;(2)临终的情况;(3)生命的终结,例如,人们会害怕垂死的痛苦,为他将不再拥有任何经历而哀伤,以及对未完成的事而万分遗憾。

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死亡焦虑会以另一些方式表现出来,而绝非赤裸裸的出现。欧文·亚隆IRVIN D.YALOM)在其《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一书中,将死亡焦虑分为“外显焦虑”和“隐秘焦虑”。

(一)外显的死亡焦虑

绝大多数人都显示出对死亡的逃避和恐惧,他们害怕谈论死亡话题,面对死亡事件选择逃避等。有的人忧虑于自己的死会让亲友悲痛,有的人害怕死亡过程的痛苦以及对死后“不复存在”的状态,还有的人会因为不再拥有以往的经历和未完成事情的遗憾而感到焦灼不安。某些生活事件,比如身患重病、亲友去世、失业离婚等,几乎都会引发一定的死亡焦虑,让人不得不想到对家人责任未竟、对子女前程担忧等,这些外显的死亡焦虑让人痛苦不堪,也容易被识别出。

(二)隐秘的死亡焦虑

隐秘焦虑往往掩藏于其他症状之下,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观察和探索、自我反省才能被发现、被正视。不论是怎样地精心掩藏关于死亡的想法、情绪总会通过梦境或多或少地传递出来。换句话说,每一个噩梦都是死亡焦虑从内心释放出来的结果,被追赶着逃生的梦、从意外坠落的梦、面临威胁四处躲避的梦、有关死亡的梦等,都是死亡焦虑透过梦境象征性地影射出来。当然,隐秘的焦虑不止梦这一个宣泄途径,怪异的语言行为、荒诞无常的想法、个性的突然转变等,都有可能体现个体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

 你知道吗?


死亡焦虑的诊断标准

1. 担心他的死亡可能对其他人造成影响。

2. 对死亡感到无能为力

3. 担心濒死时丧失生理和()心理功能。

4. 预感到死亡时的疼痛。

5. 深深的悲伤。

6. 害怕死亡的过程。

7. 担心自己临终时会给看护者带来过多的工作。

8. 牵挂着和上帝或其他神灵见面,或怀疑到底有没有i他们的存在。

9. 对死亡的任何方面都失去控制。

10. 对死亡或濒死的有一些不好的想象或不愉快的看法。

11. 担心未完成的重要人生计划。

12. 担心引起他人的悲伤和痛苦。

13. 放心不下家人。


                参考文献:陈瑜.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72.


人为什么会出现死亡焦虑等情绪呢?在这里可以归咎于以下几种原因:


(一)对死亡的认知

人的焦虑绝大部分来源于死亡本身,因为人对死亡毫无经验可言,没有谁可以告诉另一个人死亡后会经历什么。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对未知的死亡产生一定的焦虑和恐惧,害怕濒死的痛苦、死亡的消失和死后的归处等。

(二)对自我的认可

个体对此生自我实现的认可程度影响其死亡焦虑的高低,生活有目的、有意义的人,其死亡焦虑较低,也会持有比较正向的死亡态度。而无意义存在的个体“虚度年华”“碌碌无为”,会因为生活的空虚和自我否认而表现出较大的焦虑情绪。

(三)此生未完成的遗憾

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所在1988年8月至1991年12月期间,先后对我国上海与天津城市居民、承德市郊头沟乡农村居民和天津与唐山在校大学生等共计4250人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面临死亡最关心的事情”回答比例最多的是“对家人责任未完成”。可见,我国绝大多数人对离开人世的焦虑多源于对人伦责任的未竟。家庭、工作的角色造就了个体生命的大部分,想到死亡,意味着个体将失去孝敬父母、抚育子女等角色,而过去那些未履行的责任义务和期望都会引起个体的悔恨、内疚,从而产生死亡焦虑。即使立即将期望和未竞的事付诸行动,个体也无法避免死亡焦虑的产生。

(四)死亡悲伤的压抑

很多人认为,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是种懦弱、不坚强的表现,于是,大多数人以“鸵鸟方式”的态度,对自己死亡情绪选择沉默、压抑、不表达,这种做法会另他们无法对死亡做好准备。一旦他真正面临死亡,死亡悲伤、恐惧情绪会倾倒式地将其压倒,使他们惊恐万分。


三、死亡焦虑的调试与辅导


正如泰戈尔所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每个人的诞生、出现都有其必然性、合理性,具有其独特的使命、意义和价值,在死亡来临前,每个人都应该是积极地探索、体验人生的一切。那么,如何才能减轻死亡焦虑呢?

(一)正确看待死亡问题

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凡是有关“死”、“死亡”字眼的话题,绝大多数人都忌讳如深,认为死亡是件不吉利的事情,大多都会避之不谈。台湾淡江大学黄中天博士曾对中美大学生的死亡及濒死态度进行调研后发现,美国大学生对死亡的恐惧程度低于中国大学生,分析其原因是美国的大、中、小学都普遍开设了死亡课程,社会对死亡教育的关注度远远高于中国。可见,尽早接触死亡相关教育,正确看待死亡事实可以缓解人们对死亡的焦虑、恐惧情绪。

(二)勇敢抒发焦虑情绪

很多焦虑者并不会轻易地流露出他们所经受的恐惧、无助、焦虑,他们也错误地以为死亡焦虑只能靠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慢慢消化。然后,他们一旦找到一个合适的情绪抒发的出口,认清并勇敢地表达出自我的焦虑情绪,他们就会意识到情绪表达的好处。此外,很多人需要他人在一旁,温柔地鼓励他们表达内心感受,而不是强迫他们表现出来,引导者需要真诚、设身处地的感同他们的状况,并积极的关注他们的情绪。

(三)积极看待生死关系

一切死了的现实之物都会以各种形式再生、再现,也从出生那刻起,死亡就与人的生活如影随形,生活中处处接触着死亡,例如每日不断更新替换的细胞。而且人活着的每一天就离死亡近了一天,这样一想,真正让人恐惧的不是死亡真正降临的那天,而应该是活着不断接近死亡的每一天。生存有限,但只有不断充实生活的意义,释放生命的价值,建立科学正确的生死观,人们才能做到不畏虚度年岁、不惧死亡焦虑,坦然面对生死。

死亡,只是害怕的一个虚幻,真正让畏惧的是生命的限制。“由死向生”,只有懂得了死亡的意义,这个人才能明白要怎样活着;如果寻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且为之追求,就不用再惧怕死亡。


最后,请大家看一个关于同理心的短片,同时思考,当你面对临终病人及家属的时候,如何做到同理?

参考文献:

[1] Carol K.Sigelman,Elizabeth A.Rider. Lief-Span Development[M],陈英和,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32-645.

[2] 史宝欣.临终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6-118.

[3] Irvin D.Yalom. Existential Psychology[M],沈东郁,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王定功. 仰望生命·生命教育学理研究 生命价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25-133

[5] 吴仁兴,陈蓉霞.死亡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224-225.

[6] Ekübler Ross.On Death and Dying[M],邱瑾,译.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31-129.

[7]田雪, 刘晓芹, 孙宏伟. 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孤独感和死亡态度对比[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03):733-734.

[8] LODHI M K,CHEEMA U I, STIFTER J,et al. Death anxiety in hospitalized end-of-life patients as captured from a structured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differences by patient and nurse characteristics[J]. Research in gerontological nursing, 2014,7(5):224-234.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