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
(一)弗兰克尔与意义疗法
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Viktor Emil Frankl,1905-1997,图1)是一位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的创办人,1905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作为犹太人,在纳粹时期他全家人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集中营里,他遭遇了非人一般的痛苦折磨,他的家人——父母、哥哥、妻子全部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下来。但他没有一直生活在经历集中营后的恐惧中,也没有就此意志消沉。在集中营里,他发现能够活下来的并不是那些身强体健的人,而是对生活有着强烈信念的人,是那些知道还有一件任务等着他去完成的人。弗兰克尔教授自身的经历也印证了此观点:当他被抓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时,他刚写完的稿子被没收了,他在集中营里最大的心愿是再次写出那本书,这一心愿支撑着他度过集中营的各种酷刑。他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时间,用碎纸片记下了很多摘要,以备重获自由时能重新著书。从集中营走出后,他将自己的经历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Logotherapy)。他认为患者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不焦虑,而是为了一个值得的目标而奋斗挣扎;患者需要的也并不是不惜任何代价地解除焦虑,而是唤醒未被发现的生命意义。无论生命如何痛苦,只要帮助患者找到生命中“还未完成”的责任,就能唤醒生命的意义,让患者有勇气活下去。
图1 维克多·弗兰克尔
(二)意义疗法简介
意义治疗法(Logotherapy)是由“logos”和“therapie”两个单词组成。“logos”是希腊语,表示“meaning”,同时也有“灵性”的意思,两个词结合便是“用意义治疗”。意义疗法的焦点放在“人存在的意义”和“人对此存在意义追寻”,放在患者将要完成的工作与意义中。弗兰克尔认为,生命的意义预先存在于个体的生命中,可以通过寻找去发现它。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动机,但生命意义的来源却因人而异、因日而异、因时而异,所以在询问患者生命的意义时,不能简单地问“生命的一般意义是什么”,而是问他“在生命存在的某一刻中,其特殊的生命意义是什么”。在寻找生命意义来源时,弗兰克尔教授经常会问患者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自杀”,患者的回答往往能够成为意义治疗的方向。
弗兰克尔还认为,患者在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存在的挫折”,即“渴望存在的意义以及这种渴望的受挫”。“存在的挫折”既非病理性也非病原学的诊断,它是患者某一时刻的意志受挫,此时其忧虑和失望超过他生命中的价值感。意义治疗的任务在于协助患者找出他生命中的意义,尽量使他随着分析的过程体会到存在中隐藏的意义。医务人员可引导患者通过存在的危机来获得成长与发展。在寻求意义与价值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患者内在的紧张而非内在的平衡,然而这种紧张是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在这世上并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帮助患者在最坏的情况中也能生活下去,除非他体认到他的生命中有一意义。正如尼采的名言,“参透‘为何’,才能迎接‘任何’(He who has a ‘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 how’ )”,人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便能超越“任何”痛苦。
简单来讲,对弗兰克尔的意义分析最有效的运用,是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治疗,以帮助患者克服躯体、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其主要方法是帮助患者认识、欣赏并依靠自我中那些健康的、没有收到损害的部位。每一个人的表面问题背后都隐藏着深层次的问题,如面对一个不能改变的外在环境,如何去寻找一个积极的态度等。进一步来说,意义治疗分为四个步骤:(1)反省自我超脱症状;(2)调整自我减轻症状;(3)接纳症状愿意改变;(4)追求目标发现意义。
生命中的每一个情境都向人提出挑战,同时提出疑难要他去解决,因此生命意义的问题事实上应该颠倒过来:人不应该去问他人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自己才是应该被询问的人。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然而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这一问题:只有用“负责”来答复生命。前面也谈到了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来,亦不能“悔棋”:人们经历过的事情会一直真实地存在他过去的经历中,不能重新经历,也不能抹去它。明白了这个道理,便很容易能够明白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生命的每一刻负责。意义治疗学认为“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图书推荐 活出意义来:从集中营说到存在主义
这本书是弗兰克尔教授经历集中营的苦难后,将自己的经历与学术相结合而写成的心理学著作。该书分为两个部分:集中营经历和意义疗法。弗兰克尔教授字纳粹执政期间,被囚禁于集中营内,忍受种种非人待遇,因而对存在的痛苦、挫折,以及现代人特有的存在空虚感与焦虑感特别关注。其见解深睿而透彻,为心理学注入了人道主义精神,开创了心理学新的里程。
文献来源:[1](奥)Viktor E. Frankl著,赵可式,沈锦惠译. 活出意义來[M]. 台北:光启文化,2012. [2] (奥)Viktor E. Frankl著,郑纳无译. 意义的呼唤[M]. 台北:心灵工坊,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