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助航

ARTICLE

返回>

【我的中国梦】医不远儒

时间:2016-03-23 12:33:13来源:学生处

        前言:怀揣理想、筑牢信念是中国梦落地生根的坚实土壤。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我的中国梦”——“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学校于2015年读书活动月期间在全校开展“筑梦引航,品味书香”共读经典暨读书征文活动,征文以“品读经典、传承文明”为主题,要求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抒发感怀,表达实现中国梦,放飞青春梦想的信念。现将优秀作品选登如下。


  泱泱中华烟波渺,静水流深孔圣人。

        回看新文化运动,怀着破除封建、启蒙思想的壮志,《新青年》首将孔子推向靶前,高喊“打倒孔家店”口号,探索社会旧基础的变革。孔教能被作为撬动封建社会的支点,即可见其对中华历史方方面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两千多年前,孔子及其门下留一部《论语》开儒学经河。自古以来,礼、仁、恕、学、孝等思想洗礼着一代代国人,铸就着民族之魂。受此影响,无数医者既博于儒学,又专精医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特别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儒医”文化,由儒入医,儒医互参,道出多少佳话。
踏入医门,进出多少仁孝
        樊迟问什么是仁。子曰:“爱人”。《说文解字》讲仁,从人从二,是说从已心出发,爱惜体恤他人,而非眼里只看自己的悲喜得失。被当地日报称为医术上做“高人” 医德上做“好人”的伊春市第一医院骨外科主任王效东,侠骨柔肠是出了名的。一个 19岁的女孩因坠楼身体多处骨折,王效东先后为她做了7次手术,每一次历时长久的手术中,无影灯都映衬着一位大医勇气、耐力和技术的尽数倾出。现在,这个女孩儿已经能站立行走了。看见这个女孩家庭困难,王效东默默对她捐助,似乎只有这样,自己的心才能得安。有患者说:“我这条腿,只有交给王主任,才放心。”正是王效东以“医者仁心”为座右铭,托起了医患情谊的太阳。放眼历史,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面对疾灾,缪希雍纵马疾驰病家一心赴救,李东垣冥思苦想创新方治瘟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先河。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层层深入回答。在于医,医者心怀怜悯,以仁德仁术竭尽全力,尽不妨说,是安人安国,达到“泛爱众”的境界。
        《论语》中还可体现为医的另外一个目的--孝。受侍奉父母的思想影响而选择为医以行孝。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忧的是什么呢?“父母唯其疾之忧”。随着父母年长,健康愈来愈为子女心系。落英缤纷的桃花源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长幼安康,四世同堂成为一种福泽庇佑的吉运。若不幸,最爱的父母长者身染疴疾,幸福和乐就被蒙上了深深的黑纱。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的父亲病重卧榻不起,让他内心悲痛又充满悔恨,父亲受着病痛而自己却不懂医术,无颜面立在天地。从此吴鞠通“弃举子业,专事方术”。正如理学家程颢所说,侍奉双亲不可不知医,若委以庸医误治,就是不慈不孝。
 

学而思之,闻数年寒梅

         学道使道,谈何容易呢?《论语》中对道的掌握分为五个层次。“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即先学习道、领悟道与之相融适;学到之后要坚守道,随宜权衡应变;在以后,更要像唐棣花相依翻飘那样与道不相离,时时思之。的确,理论和实践是融合的,实践出真知,在医院见习之时,我看到了临床上老师的实际应用和对经典方的坚守,随证立方,活法园机,不离根本。
        医学的学习道路漫长,也如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论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开篇《学而篇》第一句。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繁冗的知识点,我们可以看孔子反问弟子端木赐,你以为老师是学习很多并一一记住的吗?不,孔子是以“予一以贯之”的方法去解决,这种链式记忆如今不已经被得到挖掘了吗;面对很大的记忆量,《论语》中孔子和弟子子夏都讲述了自己的办法,核心便是重复记忆,温故知新已经是为老幼传诵的了,“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具体告诉我们要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每月不能忘记已经掌握的;善于思考,贵于坚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成为学子孜孜不倦所追求的高度;医学教育中非常强调见习实习的实践性,初出茅庐的我们怎么在医院学习呢?在传承班的讲座上,刘晓伟教授教导我们应当“先看少说”、“提问题前先动脑子”这与孔子所讲的“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不谋而合,多看多听多想多思,谨言慎行,这样才能少一些后悔。
         学年两年,似乎开始沉默,越来越不能放开手。审视自己,是心虚,责备自己学的不好?是失望,没有体会药到病除的喜悦?是静待,看有没有厚积薄发的一刻?翻开《论语》,豁然心里有了底,原来千年前的孔圣人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学犹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就像追赶什么而又追赶不上那样,追上了还恐怕再失去它。寻到前人的足迹,对于我便成了一种宽慰和勉励。
 

医者之风 云阔海深

        2015年年初,人民日报上的一句结语使人心欣慰:医疗服务量在增长,而医疗纠纷却在下降。 2014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达78亿人次,比2013年增加5亿人次。同年,全国发生医疗纠纷11.5万起,较2013年下降8.7%。我们从一次次事故教训的血火中走出新一年的大道来。面对问题,社会在反省,医生自己也在思考。在《大医精诚》中,阐述有大医之体和为医之法。医生诊治之时,须看起来认真庄重,气度宽宏。对待病人应当“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论语》中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用于医场也很适当。在整个治病过程中,医生的态度让病人感到有三种变化。起初见医生时觉得他严肃,接触之后他温和可亲,听医生的话觉得说得严而精确,使自己信服。我们知道,医患应该是一种“目标共同体”的关系存在,我们共同的目标是战胜疾病。医生护士在工作压力面前、在无穷知识面前,能力也是有限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包容,更要做好沟通、疏通,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医者态度之正。只有这样,才能让心提前一步触达病人。又有弟子子贡问政,孔子答有三点,有足够的兵力、粮食和子民的信服。接下来子贡并不止于这个答案,一步步问出三点中哪一个最不可缺。在千年前饥不果腹、战乱纷飞的时代,孔子却先后舍弃了“足兵”和“足食”,最终选择留下“民信”。只有当信任凝聚在人与人之间,邻里亲朋才能和睦相处,将军士兵才能安心把后背留给战友,同样,医患之间才会破冰,面对同一个敌人--疾病,从而避免医患纠纷的闹剧、悲剧再次次上演。
 

大医者,证儒也,扬儒也

        一座五千年的国楼,正是古代圣贤奠下的基,用仁义,用好学,用甚难以言辞解明的人文传统精神。
        此中,不断有仁人义事、厚德才字,在人生的生死大关前一次次出现,化作一砖一瓦,故使大楼巍峨,凛然常在。
        晏阳初在《九十自述》谈及幼年启蒙,“我读的古书,虽然有限,但它们都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中,埋下了微妙火种,要经过一二十年,才发现它的存在和意义。那是什么呢?就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天下一家的观念。”微妙的火种,闪烁在这位办平民学校造就新民的巨人心里,闪烁在每一位国人的良知里。每当东风呼唤春的生机,少火便熊熊而起,把经典的美扬于天地,不毁不灭。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祖国医学等传统思想精华在现代逐步展露锋芒,为大众渐趋认同。正如于丹所说,“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身怀儒家的道德品格与学识,潜于医道,志存救济,社会越来越呼唤这样优秀的医生。儒与医,结不解缘,像是两条交相缠绕的藤蔓,不断向前,永远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