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生活 > 正文
通识讲坛:儒道互补与中国式人生智慧

[时间:2018-10-14 13:10:53] 来源: 作者:

10月10日,广州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导刘云生做客通识讲坛,在顺德校区国际会议厅主讲“儒道互补与中国式人生智慧”。

刘云生为同学们解析了“儒道互补的中国式人生智慧”一题的内涵。第一个关键词“儒道互补”,由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出,认为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的互补,形成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一条基本哲学线索,也体现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一种超稳定的人格结构。即,无论金钱、荣誉、地位、权力等外物占有程度如何,在不同的境况中,人们能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从生活中获得满足感。刘云生以成都茶馆中自得其乐的市井文化为例,生动描述了这种“能穷能富”、“能官能民”的坚韧人格品质。第二个关键词是“智慧”,指的是一种永恒性的人生价值认知,它不同于智商。前者是价值追求,后者仅是工具和手段。第三个关键词是“中国式”,意指“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圈特有的文化品相和特征。

讲座主体部分,刘云生详细讲解了儒道互补的中国智慧如何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

人与人,以男女为例。儒家主张男女在特定社会分工下的社会角色,所谓“男女有别”,须遵循道德法则,以礼仪约束和隔离。道家主张本真式融入,遵循自然秩序,男女不需区分,不禁不纵,该怎样就怎样。

看待人与自然,儒家主张人定胜天、“知其不可而为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道家看重道法自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一开始,刘云生对比讨论了王维和杜甫两位诗人,风景即心境、心境即风景,两人的诗歌作品反映了他们的人生境遇和心态,以及背后道、儒两种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然后从科技伦理角度,列举现实中玩弄、虐杀等非人道对待动物的现象,启发大家看到其中必然引发的人的异化——如若人不善待自然,终将导致无法善待同类和自己。

看待人与自我,即自我认知和超越。儒家主张人生路无论多艰难也一定要前行的德义诉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家认为人生很多时候,进不如退,进即是退,退即是进,“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刘老师以尺蠖“要进须先退”的爬行方式切入,对比儒、道主张的人生意义和诉求,以及在进、退选择中体现的内心坚守。

刘云生把儒和道在以上三方面的互补,归结到人生的道路和方法上。儒道互补的哲学命题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它关乎修身、治学、为人,追求道义情怀之外,尚需留意化解社会戾气。儒家在死里“求生”,在人生短暂几十年里求证人生之道义;道家在死里“逃生”,有生之年明白自己是谁,逃出功名利禄,打开一派活泼生机。他通过对刘瑾与刘健、张居正与陆树声、文强与和珅三对历史和现实人物的人生方法和道路的对比,深入浅出的讲解了人生选择中的儒道互补之道。

最后,刘云生援引了儒、道、古希腊的三句人生箴言作为结尾,勉励同学们要探寻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去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定位。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在问答交流环节,又与刘云生讨论了死亡的价值、博与专之间如何选择、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对苏轼的影响等问题。刘云生鼓励同学们回归经典,去好好品位儒道经典中的智慧,还细致地就书籍选择和版本做了推荐。


阅读:

返回网站首页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马冈大道33号 邮编:528305

Copyright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管委会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