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设置中医药本科院校已经60年,数十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传承特色,探索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模式,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造就专门人才,弘扬中医之“特”
“太空养心丸”为神舟飞船的航天员提供中医药保健, “排毒养颜胶囊”为追求时尚健康的普通民众所喜爱……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制品既高大上,又接地气。中医药院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护卫人民健康方面日益彰显其特色和特殊贡献。
院校教育融合师承教育 形成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记者近日从教育部了解到,自195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以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走过60年历程。目前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高等院校25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院校238所。硕士授予权单位46个,博士授予权单位17个。
在这些院校积极探索的基础上,中医药高等教育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以院校教育为主体,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格局,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医药类专业在校学生70余万名,为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师承教育特点与优势、开辟现代中医药教育新模式?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介绍,中医药院校深入开展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初步形成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如“院校—师承—家传”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跟师学习、注重经典、“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特点的“院校—师承”人才培养模式;以“院校—师承”教育为主,结合学术流派传承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医高中预科班”模式;“5+3+X”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上迈出新步伐,探索了长学制学历教育。该校副校长谷晓红说,学校先后创办了“岐黄国医班”“时珍国药班”“卓越中医师”“卓越中药师”等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新式人才分类培养目标。
“为医先为人”,中医药教育创新必须根植于特有的文化基因。中药教育特别注重医德的养成,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国医大师王绵之、刘渡舟生前经常为老百姓进行义诊,还言传身教,引导弟子们做良医。谈起自己的老师王绵之,北京东直门医院的晏军教授说,王老对待病人的平和态度、最少花销解除患者病痛的仁者之心,一直影响着自己的行医过程。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说,学校结合国学底蕴和中医理论创新意识开设的中医特色人文课程,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20%以上,将“无负司命之责”的“大医精诚”思想润物无声地传授给学生。
服务我国广大民众 积极走向世界各地
“由于我母亲患慢性肾炎多年,她很唠叨,每次到王大夫的门诊室,总会问很多问题。但是,王大夫都很耐心解答,一点都没有不耐烦,让母亲特别开心。”来自河北省保定市的一位患者的家属说。他说的“王大夫”就是现在供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王暴魁,作为我国首批3位中医学博士后之一,王暴魁先后在北京、上海、黑龙江等地求学,分别师从国医大师张琪、李辅仁等名医。他说,中医药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不创新、中医死,许多细节必须靠传承和师承,光凭读书是学不来的。
中医药院校在保障群众健康、推进科技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一些中医药院校成为中医药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目前,三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中,绝大多数为中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64个。此外,中医药院校成为中医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承担了427个中医临床重点学科点建设,有15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省级中医药博物馆基本都建立在中医药院校,还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初步形成了一支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队伍。
在解除我国广大患者疾苦的同时,中医药积极走出国门,在海外落地生根。数十所中医药院校广泛开展中医药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中医药在国家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已传播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院校积极服务于“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在各大洲建立了中医孔子学院、海外中医中心等对外交流合作机构,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教育合作项目。教育部的统计表明,中医药专业的来华留学生数量长期处于自然科学类学科留学生数量的首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说:“过去到国外,接待我们的国外医学界人士费好多时间聊天,现在他们与我一见面就谈合作。”据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建设的“德国魁茨汀中医院”开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河。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药缘文化》《功夫与经络》等特色课程在国际知名“慕课”在线平台广为传播。
提升中医药教育吸引力 促进院校面向社会需求
据了解,中医药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主要包括中医药院校教育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结合度不够强,中医药教育吸引力不足、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仍不稳固,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滞后、中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能力培养有待加强,师资队伍总体数量不足、高水平师资匮乏,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异较大。
王暴魁认为,一些中医药博士生毕业后重视写论文,轻视在门诊为患者看病,这种现象需要改变。他判断这可能与职称评聘标准相关,但医生的职责是为病人看病,不能忘记本源。
张伯礼院士说,中医可以解决许多西医束手无策的问题,因此被一些外国朋友视为“宝贝”。但是,我们在临床指导原则和国际通用标准解释方面做得还不够,这是需要着力的地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表示,将为中医药人才成长打造更好的环境,搭建人才平台。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今年将联合评选表彰60名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激励广大教师潜心教学、精心育人。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国家中医药局正在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联合制定《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聚焦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重点和难点。比如,将支持中医药大学建设“双一流”,加强实践教学和临床基地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国际认证和标准工作,进一步应用信息技术助推中医药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