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调研才能有真效果

来源:南方日报  更新时间:2019-10-17 周军华 查看次数:[]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不少领导干部走下基层进行调研。然而,少数领导干部匆匆下去,又匆匆上来,没有取得较好的调查成果。这里面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花的时间不够。要知道,调研需要时间保证。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就探不到基层的富矿,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也不可能作出科学决策。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纵观那些取得良好成效的调查研究,大多下了一番苦功夫。当年,毛泽东在湘潭等五县调查32天,才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有力回应了对农民运动的诋毁和责难。1956年,毛泽东用时近2个月,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写出了经典文献《论十大关系》。可见,不管在哪里调研,要取得好的调研成果,必须要花心思、耗时间。

不仅是毛泽东,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都具备调查研究的基本态度。延安时期,张闻天在陕北、晋西北进行了为期1年零2个月的调研,撰写了《出发归来记》的总结报告。1961年,刘少奇在湖南省宁乡县和长沙县调查44天,促进了中央对相关政策的调整。习仲勋坚持“真理必须到群众中去找”,为了搞好《长葛调查》,他前后花了近5个月时间进行调研。

“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搞调研不能性急,真理决不是露出头等待你去轻易发现的。如果不下功夫、不花费大量时间,就想掌握真实情况、探索宝贵经验、找到科学方法、形成正确决策,那是不可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调查研究必须有时间保证。只有调研充分了,底子摸透了,科学决策、解决问题才有充分依据。

现在一些领导干部经常调研,却忽视了调研时间对于调研成果的意义。他们想出大的调研成果,却不愿花费太多时间。有的带着随从下去,听听汇报、开开座谈会,就算调研完成了;有的搞“神仙调研”,一边前簇后拥,一边走走问问,走完行程就结束调研;还有的“蹲点式调研”,根本蹲不住,甚至蹲一两天即打道回府。诸如此类的调研,又怎能取得扎实的成果?

时间是调研的前提和保证。现在虽然是信息时代,但浮在表面的信息好掌握,沉在底层的信息不易获取,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打捞。也恰恰是那些“最深的声音”,体现着时代的脉动,彰显着民心的走向。如果调研只是走过场,就不会走进群众心里,听到真的声音。即便取得一些“调研成果”,实际上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并不能很好地推动问题解决和事业发展。

中央规定,省部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30天,市、县级领导干部不少于60天,这是实践要求,也是现实需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调研决不是一种口号,而是必须付出大量时间去完成的任务。领导干部只有把时间用足、把功夫下到,深入进行调研,才能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科学决策。

上一条:在主题教育中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下一条:发扬好的作风 确保好的效果

关闭

南方医科大学 ( 粤ICP备05084331号 ) ?2013 s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