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阳光里。我们随时等待命令,到广州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疫情当前,全城戒备,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将自己的抗疫故事记录下来,通过阅读他们的抗疫日记,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他们身上的医者初心与使命担当。
南方医院
在大约100年前,梅滕更医师查房时,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地向梅医师鞠躬。
2021年,在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上邵村采样点,一名小朋友在核酸采样后,为南方医院增城分院医护人员双手点赞。
一份特别的荣誉证书
6月5日,南方医院白云分院10个医护人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荣誉证书。原来,这是黄石街祥景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送来的,感谢医护人员为祥景社区全民核酸检测工作中所作出的贡献,感谢医护人员逆行而上、温情坚守。据了解,南方医院白云分院在6月4日—6月5日期间,先后派出两批次共240人次支援黄石街居民大规模核酸检测。其中,祥景社区是黄石街其中一个小点,连续两天都有10名医护人员驻守现场,为祥景社区居民指导粤核酸扫码、理顺核酸检测流程、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等,得到了当地居民的充分赞扬。
珠江医院
王浩抗疫日记:“是一种责任,亦是一种传承”
6月3日下午,我终于正式踏上“战场”了。经过多次的穿脱防护服、核酸标本采集培训后,我被分配到轻机幼儿园进行核酸采集。同行队员还有介入治疗科张天勇、妇产医学中心谢丹和影像诊断科吴思粤,三位队员都有多次一线作战经验。在他们的耐心指导下,我很快就能熟练进行核酸采集。采集对象是6岁以下的小朋友,虽然年纪小,他们却非常配合。下午5点,我们顺利完成了幼儿园的核酸采集工作。
6月5日下午,我第二次踏上战场——支援庄头社区。采样现场井然有序,司机接送医务人员到各检测点,警察和保安维持秩序,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承担市民的采样登记、样品管的发放,后勤人员负责物资调配。人心齐,泰山移,能有幸站在抗疫一线,和白衣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守护一方,我感到无比骄傲。
抗疫是一种责任。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亦是一名医生,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以后,我的使命就是治病救人。正如我父母所说:“去吧,你是医生,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承担你应该承担的责任。”
抗疫亦是一种传承。珠江医院是一所有着红色基因和血脉的医院,这种文化和血脉已经融入到了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心中,不管条件多苦、风险多大,一声令下,身着军装的他们,立即投入战斗。18年前,我的导师血液内科李玉华教授在非典肆虐时,巾帼不让须眉,前往当时疫情最严重的北京小汤山医院援助抗疫。如今,当我请示导师参与抗疫时,她给我的回复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平平安安去,平平安安回!”
蔡沁明抗疫日记:疫情之下,我绝对服从安排
“烈日里,暴雨中,星空下,最美的珠医人”
2021年6月2日14点56分,珠江医院手术室,上一台手术刚结束不久,我和两位师兄靠在手术室墙边小憩,等待下一位患者麻醉。看着若隐若现的信号,尝试举着手机走出手术间,微信通知窗便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
“小蔡同学,下午15:30第一批,你来得及不?”教务处边晓老师发来了信息。我当然毫不犹豫报了名,并立即赶往集合地点。出发途中,我才了解到,我是作为住院医师第三批应急防疫后备梯队的一员,临时顶替另一名参加中期考核答辩的住培学员来执行此次任务的。
十几分钟后便抵达了采样地点。天空中下着小雨,但志愿者们早已为大家搭好帐篷,为核酸检测工作开辟出一条“绿色通道”。廖队长与上批曾小军队长完成任务交接后,马不停蹄地分配任务。
作为一名耳鼻喉科医生,丰富的“拔鱼刺”“取异物”的急诊经验使我迅速上手咽拭子的取样流程。有些居民看雨势过大,在被我们“督口督鼻”的同时,还不忘打开自己的雨伞为我们遮风挡雨。在取完样本之后,顾不上咽部的不适,还不忘轻声道一句“谢谢”或是“唔该晒”。
不一会儿,濛濛细雨变成了瓢泼大雨,虽坐在帐篷里,但大风卷着骤雨,潮湿充斥着每一个角落,隔离面罩上满满都是水汽,各位同事却始终坚守岗位,任凭那骤雨呼啸却未曾动摇一分。
时间过得很快,在测完一组样本之后,突然感觉身后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转头一看,是队长,他对我说:“辛苦啦,下面由我接班,你好好休息”,并摆出了一个“顶呱呱”的手势。与我们一同战斗的小伙伴还有很多,在他们疲惫而坚定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抗疫一线人员“跑赢病毒”的信念与精神。雨越下越大,却怎么也浇不灭广州人民抗疫的信心与决心。
“坚决服从安排!”
休整期间,坐在会议室的我们还收到了社区送来的柠檬茶与鲜榨橙汁,心里面是满满的温暖。
在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晚间的支援任务步入尾声。大家按计划收拾物资、污被服等,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交接完毕,四人小分队先行顺利返程。走之前,荣荣师兄还在帐篷下工作,看到我们离开,他又比了一个“OK”的手势让我们放心。
一天的支援活动已经结束,此时此刻回到寝室的我坐在电脑前写下了这篇日记。回想起边晓老师当初和我说的那些话,回想起自己的那句“服从安排!”回想起这次支援经历。我想,广州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即使烈日当头,即使狂风骤雨,即使已至深夜,医疗人员、志愿者、广大居民服从安排,勠力同心。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但处处都有冲锋陷阵的身影,处处都闪耀着伟大的抗疫精神。
第三附属医院
夫妻共同抗疫:城市两头隔空互勉
“又双叒叕进入隔离病房了,不是在抗疫就是在抗疫的路上……加油吧!家里还有我呢,早日胜利归来。”6月2日晚,第三附属医院超声科郑诗颖告别了即将参与隔离病房一线抗疫的丈夫,在朋友圈写下了这几句话。
郑诗颖的丈夫马成慧是广州市八医院胃肠外科医生,新冠疫情期间多次参与隔离病房一线抗疫。郑诗颖也多次报名支援广佛核酸采样,在6月4日,她义无反顾加入了南医三院增派支援天河区核酸采样的队伍,为守护广州出一份力。
4日晚,在天河兴华街道广州银利茶叶博览中心核酸采样点,脱下防护服的郑诗颖浑身都湿透了,拿到了手机一看,已经接近深夜十二点。回到家楼下,窗边那盏灯还亮着。家中女儿已经熟睡,她的母亲还在等她,厨房还留着饭菜。
马成慧和郑诗颖是师兄妹,在大学相识相爱,恋爱结婚已有七年。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平时主要是诗颖的母亲在帮忙照顾。“我们俩都在医院上班,孩子从小就习惯了。疫情期间,丈夫最长一次是两个多月没回家,女儿都不认识爸爸了。”诗颖说,印象最深的还是去年疫情刚开始,丈夫第一次接到任务,要进去隔离病房参与一线抗疫的时候。当时还是挺担心的。给他送衣服看着他背影的时候,心里还是挺难受的,眼睛不自觉就湿了。“不过我们心态都是积极的,到后面他参与隔离病房工作的次数多了,我也没有太担心。”这次广州、佛山发生本土新冠肺炎疫情,郑诗颖作为医护人员,也想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出一份力。
郑诗颖笑着说,每天和老公的话题除了聊聊女儿的变化,就是交流现在疫情的情况。两个人互相支撑,互报平安,没有什么特别浪漫的甜言蜜语,但是平平淡淡的每天通话,就是一种踏实的心安。
郑诗颖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这里是我的根,我一定要守护自己的家乡。”今早出门准备再次上阵开展核酸采样的时候,女儿问她为什么老是要去上班?为什么爸爸还没回家?郑诗颖告诉她:“我们都是去打病毒怪兽,去守护更多人的健康,很快就回来了。”
中西医结合医院
青年规培医师抗疫事迹
五月的广州,新冠疫情再次袭来,比以往来的更加汹涌,更加迅猛。5月29日下午,得知医院需要召集一支60人的核酸检测支援队伍的号召时,全院的规培医师积极响应,2019级规培医师李绍洒立即自发书写了请战书,首批共30名规培医师在请战书上签字并承诺:“在疫情面前,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全力以赴,保卫广州,护驾海珠,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阳光里。我们随时等待命令,到广州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我们这支青年医护队伍在医院防控办的指挥下,奔赴海珠各社区、街道为群众进行核酸检测取样工作。羊城五月,时而烈日当空,时而暴雨倾盆,防护服下的我们坚守岗位,尽管身上的汗水已将我们的衣服反复浸透,每一位抗疫队员都毫无退却的念头,全力以赴。疫情就是命令,我们随时待命。我们的工作不分昼夜,哪里的群众需要我们,我们就奔赴哪里。我们见过凌晨2点的海珠,见过拂晓的广州,我们身上的白衣在夜色中尤其耀眼。每场“战斗”结束,大家的衣衫尽湿,脱下口罩能清晰的看到深深的压痕和被汗水浸得发白起皱的双手,返程路上靠在车上就睡去...
这场抗疫,我们不分年级,不分男女,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规培医师!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紧紧拧成一股绳,我们是战友、是同学、是兄弟姐妹,都在为这同样的初心而努力,为践行大医精诚的理念而奋斗!
2019级李绍洒有力地写下了南方中西医青年抗疫诗:
《抗疫情·广州有我》五月羊城,疫情卷土,所谓病毒,国外异株。抗击疫情,刻不容缓,中西医人,迅速集伍。保卫广州,驰援海珠,吾辈青年,尽责守土。酷暑天雨,汗湿浸衫,昼夜取检,最美医护。珠江横流,同心抗疫,云山矗立,证见初心。
第五附属医院
妻子在前线采集核酸,丈夫在后方检测标本
李翠翠是第五附属医院健康管理科的护士,也是医院大规模核酸采集队的一员。广州疫情发生以来,她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线。从5月28日至6月6日,先后4次随队出征支援荔湾区、白云区和从化区大规模核酸采集工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李翠翠说,她庆幸自己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在这个关键时刻,要尽一份微薄之力。
6月5日,作为支援白云区核酸采集一个小组的领队,李翠翠与队员到达现场后,迅速与当地负责人对接,沟通采集形式、协调分工,根据现场环境布局,规范核酸采集流程,协助人流疏导,同时还安排好队员的物资、用餐、休息等。一天忙碌下来,声音已经嘶哑。
6月6日,李翠翠又马不停蹄地加入到支援从化区大规模核酸采集队伍中,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在酷热的室外采样点里,不到一小时,浑身湿透。“多流点汗,就当作减肥啦,或许还能瘦几斤。”当家人朋友关心她的身体状况时,李翠翠总是这样自嘲道。
李翠翠的老公余晓腾,是医院检验医学科的主管技师,更是新冠检测小组的成员之一,是发现新冠病毒的排头兵。妻子在前方采样,他在后方检测,夫妻携手为从化区全员核酸检测贡献力量。
虽然没有烈日暴晒,没有风吹雨打,但是在空间紧凑的PCR实验室里,余晓腾每天全副武装,和病毒“正面交锋”,他们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默默“战斗”。常常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为了节约防护器材,他们尽量不喝水,不上厕所。
面对突然激增的新冠检测标本量,全科医护人员医院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已是常态,很多同事甚至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李翠翠说,丈夫曾跟她抱怨道:实在太辛苦了,感觉小心脏都快受不了。但是转个头,丈夫又像打了“鸡血”一般,第一时间冲锋在前。
在核酸检测抗疫一线,南医五院还有很多的夫妻档在坚守。如神经内科的曹志豪,是一名“男”丁格尔,他的妻子朱锦仪也是一名护士。夫妻一人在前方采集核酸,一人在后方分拣整理物资;预防保健科的陈丽娟和麻醉科的郭伙南,得知医院成立“核酸采集突击队”,夫妻双双把“名”报,投入“疫”线……
“宝贝,不哭,妈妈看看有没有坏病毒,把它赶跑”
她,亲自为女儿做核酸采样
6月6日早上,在从化区御湖城小区,第五附属医院中医老年科护士欧结梅正在为居民做核酸采样。与其他执行这项任务的医务人员不同的是,这个小区是欧结梅居住的地方,她的家就在不远处。
之所以能在自己小区工作,是因为她更熟悉这里,做一些与物业之间协调的事情更方便。前一天,她刚随100人的核酸采样队代表医院支援白云区,从早上7点出发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才返回医院。尽管身体非常疲惫,但听说第二天又集结人员支援从化区全员核酸检测时,她又毫不犹豫报了名。
连日来,烈日炎炎,不要说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即使在室外什么也不做,也很快会汗流浃背。在这样的条件下,欧结梅与3名同事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连续奋战,中午饭也没有顾上吃,共检测1000多份标本。
听说妈妈在家门口工作,她3岁5个月的女儿让奶奶带着来看妈妈,同时也和奶奶一起做核酸采样。眼前4名叔叔、阿姨穿着一样的衣服,她根本分不清哪个是妈妈,直到妈妈喊她的名字。
本来是别的医务人员给她女儿做检测,但她女儿看到有长长的东西伸到嘴里,吓的哭了起来,不敢做检测。欧结梅看到这一幕,柔声地安慰她:“宝贝,不哭,妈妈看看有没有坏病毒,把它赶跑”。女儿这才放心地让妈妈做检测。
他,家近在咫尺却无暇看望
6月5日早上7点,泌尿外科医生刘玉峰随同其他99名同事奔赴白云区支援核酸检测工作。从清晨忙碌到晚上,返回医院后,身体已经很疲劳的他,当听说第二天早上医院要派100人到江埔街支援核酸检测后,不假思索,又立即报了名。
根据任务分工,他们11个人负责协调四个小区采集点的布置工作。这些采集点很分散,其中三个场地没有准备好,刘玉峰与同事四处奔走,积极与各方沟通,临时搭建。
四个小区居民较多,仅一上午就完成2600多人的采样,中间没有人员更换,医务人员连续奋战,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不知循环多少次。
有一个采集点在自己小区,刘玉峰发挥与物业公司熟悉的优势,前一天晚上,提前与物业经理、保安队长等进行沟通,做好了充分准备。尽管自己的家近在咫尺,由于太忙碌,他没时间回去看望。
刘玉峰的爱人也在南医五院妇科工作,上了一夜的班,第二天上午回到家里后,带着2岁的儿子去看爸爸,可因为刘玉峰要在四个采集点之间奔走,协调处理一些工作,却没有机会见上一面。
她,通宵奋战后又继续战斗
6月5日深夜,肿瘤科护士朱小丽奔赴江埔街罗洞村支援核酸检测,由于市民较多,她与同事们通宵达旦奋战,一直工作到黎明时分才回到家中。可是当听说又要集结一支队伍到江埔街支援后,她马上振奋精神,又报名参加战斗。
她的家在御景世嘉小区,与小区保安、街坊邻居都很熟悉,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她主动申请到这个采集点工作。
冒着高温酷暑,她与8名同事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下午2点才结束,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了南医五院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口腔医院
抗疫日记:从“被保护”到“保护”
——来自一位曾经的武汉医学生,如今的广州医生的真实记录
2020年1月,武汉封城一周后的武汉夜景,曾经夜里两三点都车水马龙的金桥大道,如今全天寂静无声,偶尔能看到通过的只有救护车和警车。
2020年2月,居家隔离期间,从社区领回的物资用品在阳台上排排坐通风消毒后才敢拿回室内。
2020年5月,疫情期间的线上答辩,没能亲手给导师献上花花,但也很有爱。
2020年6月,解封后学生分批返校办理毕业手续,没能见到所有的同学,在相伴8年的母校门前合照,至今仍等待一个迟到的毕业典礼。
2020年8月,离开武汉来到广州,正式入职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广东省口腔医院)海珠广场院区儿童口腔科,从医学生成长为医生。
2021年6月,广东疫情日渐严峻,加入医院组建的核酸支援预备队,成为第一梯队第四小组成员,随时待命支援
2021年6月4日晚,随队出发支援素社街道核酸检测工作,听不太懂粤语,但是今晚听懂了好多“谢谢”和“辛苦了”。
去年身为学生在武汉居家隔离抗疫,今年作为医生在广州随时待命支援。曾经亲眼看着武汉从疫情中一点点走出来,武汉伢好像多了那么一丢丢奇奇怪怪又有点矫情的使命感。曾经在武汉只能通过手机屏幕看着老师们前辈们奔走在前线,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坚守着岗位,也想过有机会能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但因为学生的特殊身份,总是被保护着,被前辈们挡在身后。如今,成长为医生的我,终于也做了当时在武汉想做却没机会做的事,尽了一份迟到的心力。相信所有的坚持与希望,相信一直坚守的我们,广州加油!
抗疫日记:我一次都没退缩过
儿童口腔科吴小明
30号还在家休息的我,接到医院任务后,来不及吃早餐迅速赶往医院与大部队集合,成为首批前往海珠区支援核酸检测工作中的一员,我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即使如此我们也同样迎难而上,临行前护长将我们送到队伍里,并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我们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并保护好自己!
中午12:00正是头顶烈日,酷暑难耐的时候,刚到社区,已是排着长龙等着我们了,看着大家焦急的等待,我们顾不得喝上一口水,赶忙装备投入紧张的工作中,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不到一会已经是汗湿了一身,一位阿姨采样后盯着我老半天,说了一句:“乖乖,你们真是辛苦了,要是你妈妈看到得多心疼,我看着都替你难受!”我回答阿姨,感谢她的理解,并告诉她,因为出任务紧急,还没来得及跟家里说一声,也怕说了家人跟着担心。
31号第二次支援那天,一直下着暴雨,许是天公作美,怜惜我们,怕热的中暑,医院替我们装备了物资,但是转运过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好不容易叫了辆车,因为准备物资耽误了上车时间,我们怕师傅久等,打电话沟通后,师傅非常激动的告诉我们,叫我们安心,会一直等待,见我们出门,连忙撑起一把伞二话不说接过我们抱着的一箱箱物资,让我们上车等,说不能让我们太累,下车后也是帮我们运送物资到采样点,走的时候一直目送着我们,并跟我们说了句:“加油!你们辛苦了!”疫情无情,人间却处处有情......
第三次支援去到社区,那里的工作人员、志愿者见我们到了后每个人都很热情,跟我们打招呼,说着感谢的话语,担心我们没吃饭,帮我们订餐,担心我们没喝水,帮我们准备水,就连附近的小商铺也抬着几箱功能饮料过来,送到我们面前,嘱咐我们注意身体!我们何尝不是对他们的辛苦付出也怀着感恩的心!连续站着工作了将近7小时的我,本来已经累得快坚持不住了,这时,一位穿着军装的同志走到我面前,对我敬了个军礼,我愣住了,我感动了,所有的付出与艰辛在那一瞬间都化成了一股力量,让我更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了!
召必回,战必胜。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时刻准备着,只要党和人民需要,随时出发,随时应战,共克疫情!
顺德医院
“稍微有点不舒服,很快就好了。”
“宝宝乖,不要动,阿姨轻一点。”
6月4日下午4时许,在杏坛高赞村核酸采集点,顺德医院副主任护师陈瑞芳正在为群众进行核酸采样,在另一名队友的配合下,只需1分半钟左右的时间,她就完成了一组10名群众的咽拭子采样,平均每人只需10秒左右。
“上午9点半左右就开始做,一直到现在,中途只吃过几口饭。”高赞点的领队、医院妇科护士长李春艳说,陈瑞芳已连续工作7小时,身边配合的队友都换过两次了,她还在坚持。李春艳准备马上劝她休息,“这样太累了。”
在现场,市民以10人为一组进入采样区,陈瑞芳首先接过排第一的市民拿着的试管,给队友进行检查核对,随后仔细数出10条采样拭子,取出拭子使用后,她没有马上丢弃包装纸,而是在10人结束采样后,再次检查包装纸数量,确认是否10个。三查七对的护理原则,已经内化成她的日常习惯。
整个过程中,陈瑞芳一直站着,“站着操作更精准、更方便,群众的不适感也少一些。”她坚持站着。现场不少市民都对她专业熟练的操作竖起大拇指——“这位姑娘采样,又快又准又温柔”。
7个小时,陈瑞芳和队友一起完成了接近1000人的采样,这意味着她一个动作要重复上千次,而且一站就是7个小时。有人问她累不累,她却只是笑笑说:“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