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终审决赛评审规则 一、本实施细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
一、本实施细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制定。
二、评审委员会组成
1. 评审委员会成员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联合聘请,共约48名。
2. 评委的任职条件
(1) 熟悉所评审专业,学术上有一定造诣,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
(2) 热心此竞赛的评审工作,身体健康,能胜任繁重的评审工作。
3. 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二人。评委会主任主持评审委员会的工作,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对有争议的问题,评委会主任、副主任、组长协商后,可作最终裁定。
4. 评审委员会根据参加预审、终审作品的学科专业分布,将所有作品分为六个组别进行评审。各个专业评审组设组长一名,组长受主任委托所在负责学科专业组评审工作。各个专业组负责的具体评审内容如下表:
组别 |
负责评审作品的学科或领域 |
机械与控制组 |
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机电、土建、
交通、建筑等 |
信息技术与数理组 |
信息技术、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数学、物理、
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
生命科学组 |
生物、植物、动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 |
能源化工组 |
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轻工、生态、环保等 |
哲学与社会科学 |
哲学、社会、经济、管理、法律、教育等 |
三、评审原则
1.评审过程中综合考察评审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三方面因素。
2.评审注意本(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学识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上的差异。因此,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专)科生各等奖的获奖数,与三者作品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间的比例应基本一致。
3.评审实行保密制度。在评审结束之前,任何评委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外宣布、泄漏评审情况和结果。
四、评审程序
1.终审时评委到现场对作者进行问辩并观看实物演示,每一位评委到少向所负责的评审作品的作者问辩一次。
2.各专业评审组在审阅竞赛作品各项材料,观看实物演示及问辩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讨论、协商(必要时再进行观看问辩),对所有参加终审的作品进行投票。
3.讨论本届竞赛奖励建议方案,确定本组的奖励建议名单,每组的作品均分本科和高职高专,本科特、一、二、三等奖的比例分别为5%、10%、35%、50%,高职高专特、一、二、三等奖的比例分别为3%、8%、24%、65%。全体评委投票通过《第九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名单》,按照全国“挑战杯”相关规定,初审建议三等奖的作品不进入终审评审范围,如个别评委对某一作品有不同意见,可作陈述,最终由评委正、副主任裁决。投票结束,由评委会主任签署后,通报组委会。获奖具体配额见下表,其余作品为二等奖:
分组 |
特等奖 |
一等奖 |
机械与控制 |
本科 |
3 |
6 |
高职高专 |
1 |
2 |
信息技术与数理 |
本科 |
5 |
9 |
高职高专 |
1 |
3 |
生命科学 |
本科 |
6 |
12 |
高职高专 |
0 |
0 |
能源化工 |
本科 |
3 |
5 |
高职高专 |
0 |
0 |
五、评审标准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品评审标准:
科 学 性:(占40%)
科学意义 (15%)
研究方法合理性 (10%)
结论重要性 (15%)
先 进 性:(占30%)
先进程度 (10%)
创新程度 (10%)
难度 (10%)
现实意义:(30%)
应用价值 (15%)
影响范围 (15%)
2、科技制作类作品评审标准:
科 学 性:(占30%)
技术意义 (15%)
技术方案合理性 (15%)
先 进 性:(占30%)
先进程度 (10%)
创新程度 (10%)
复杂程度 (10%)
现实意义:(占40%)
经济效益 (15%)
推广价值 (15%)
成熟程度 (10%)
4、备注
⑴ 请各位评委按各奖项比例进行投票。
⑵ 组委会将按特等奖1票7分,一等奖1票5分的分值统计出每项作品的得分。
⑶ 若出现同分,则按照专家意见进行复审。
六、本实施细则由广东省“挑战杯”评审委员会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