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的干扰因素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01 浏览数:

糖尿病是21世纪全球范围的流行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既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又是评价血糖管理治疗方案的有效指标。


干扰因素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的结合产物,因此,任何引起血红蛋白数量与质量变化的因素都会干扰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对其结果产生影响。干扰因素包括:血红蛋白病、衍生血红蛋白、红细胞生存周期的异常及药物等。


红细胞生存周期的异常 任何可能缩短红细胞寿命的因素如:溶血性贫血、大量失血、脾肿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肝脏疾病等可使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假性降低。

任何可以引起红细胞平均寿命增加的因素如:脾切除、再生障碍性贫血、缺乏维生素B12、肾损伤等可使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假性升高。


血红蛋白病 目前许多测定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大部分常见的变异血红蛋白的干扰,但仍有特殊的变异血红蛋白干扰测定结果。


某些药物 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以抑制血红蛋白的糖基化,长期大剂量服用可以使测定结果假性降低。长期大剂量服用乙酰水杨酸盐、嗜酒会导致血红蛋白乙酰化,使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假性升高。长期使用慢性麻醉剂、羟基脲,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假性升高。


妇女妊娠 妊娠时由于血容量的增加,使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假性降低。


1型糖尿病 对进展迅速的1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真实反映急性血糖变化情况,测定结果假性降低。


严重的黄疸可能使测定结果假性升高,高脂血症可能使测定结果假性降低。


其他因素如种族和年龄,有报道,某些族群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偏高;年龄每增加10岁,糖化血红蛋白增加0.1%。


样本采集、处理和储存

检测样本不受饮食和采血时间的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存在于人体红细胞的整个寿命过程中,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左右,在红细胞凋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恒定。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样本采集应按照适用于临床实验室检测的常规方法采集静脉血,也可采指末端毛细血管血。一般采用含有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抗凝剂的采血管,或根据厂家要求使用采血管。

分享到: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