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教学工作 > 研究生教育 > 招生信息 > 正文

导师简介-吕志平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16日 | 来源: | 作者:

姓名:吕志平

技术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医药学院

导师类型:学术型博导/学术型硕导/专业型硕导

研究方向:1.中西医结合肝病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2.中医藏象临床与实验研究

联系方式:lzp48241@126.com

学术任职: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学会科研院所工作委员会副班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肝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主委、广东省中医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委、广东省中医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5个核心期刊编委

从事教医研工作38年,先后主持各类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面上项目6项,国家重点新药创制专项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分题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和产学研项目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州市产学研重大专项2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4项,省级教学课题4项。是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群建设项目负责人。先后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教育成果二等奖2项(排名15),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医疗成果二等奖共3项(排名36),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教育成果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等共4部,已出版规划教材2部,创新教材2部。副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4部,均已出版。主编著作20部(册)、副主编著作26部(册)。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20余篇,其中12014年在美国《Hepatology》上发表。培养研究生80余人,其中博士生研究生34名、博士后3名。指导研究生论文获首届和第二届全国百篇中医药优秀博士论文奖,指导本科生作品获第七届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主要研究方向:

一、中西医结合肝病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1996年始开展中药抗肝炎病毒的筛选及相关机理研究,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证型分析,中药白背叶根和复方保肝宁对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作用机理和疗效研究等。近年重点开展对中药白北叶根、红薛叶根和保肝宁通过干预核转录因子,抑制星状细胞激活的机理研究。中药复方、有效部位对酒精肝、脂肪肝、免疫性肝损伤等肝病的防治机理研究,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肝纤维化的形成机制和中医药防治肝病作用机理 ,为中医药防治肝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通过对病(肝纤维化)证(肝郁证)结合十多年的系列研究,形成一定工作基础,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二十余篇,最近在世界肝脏病学顶级杂志美国《Hepatology》上发表SCI论文,出版相关专著2部。获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及省中管局等10余项科研课题资助。研制的药物保肝宁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已申请进入新药临床前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科普著作三等奖1项。

二、中西医结合藏象临床与实验研究 1992年始,重点开展肝郁证临床与实验研究,进行了肝郁实验动物肝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及逍遥散的保护作用,肝郁实验动物模型肝细胞、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和肝微循环、红细胞膜流动性变化及逍遥散的保护作用等的研究,对中药透皮治疗肝病的基础研究。近年重点开展肝郁证(抑郁症)研究,从临床、到猴郁证模型、敲基因鼠等方面进行肝郁证影像遗传学与基因调控网络研究以及肝郁证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排学、肝郁证与肝窦内皮细胞的调节机制相关性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项目的支持,取得阶段性成果,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SCI 文章6篇,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