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林荔军,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中心副主任医师,讲师,医学博士。1993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加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二项,发表SCI收录论文六篇,参编专著二本。2010年获得“广东省卫生系统技术岗位能手”称号。同年获得南方医科大学教学竞赛三等奖。 2012年获得珠江杯教学比赛第一名。2013年获得南方医科大学教学竞赛一等奖,南方之星杯教学比赛第一名。其独具特色的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 2014年获评南医优秀教师称号。
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师,许多人都要承担教学工作,而在这方面,林荔军可谓成绩斐然。近五年来,林荔军不仅多次在院级和校级教学比赛夺得第一名,还几次代表学院参加省级或全国范围的比赛并斩获奖项。学生说他的课生动有趣,容易记住,同行则评价说他的教学方法富有新意。在采访中,林荔军反复强调的就是理论课程教学要贴近临床实际,尽量按临床思维顺序分析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收获最大。
薪火传承,开拓创新
谈到为什么会对教学工作“情有独钟”时,林荔军解释说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对恩师和母校的感恩之情和帮助、引导后辈进步的责任感。
林荔军说,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记得老师带教时对我讲过一句话,‘现在我教给你的所有东西,希望你以后都能再传授给你的学生。’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所以从开始教学到现在十六年的时间,我就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在努力做好一个接力手,把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火种从老师那里接下来,再传递下去。”
如果说恩师的教诲使林荔军萌生了钻研教学的想法,那么帮助学生打好临床基础的责任感和引导学生追求卓越的使命感则是他坚持教学创新的动力之源。他说,每年看到新一批学生报到,他总是特别高兴。“我对学生总是寄予很大的希望,因为我认为他们中大多数都有良好的基础和追求卓越的初衷,所以我希望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让他们在将来可以做得更好。”林荔军说,“因此我在教学中没有囿于教材和传统模式,而是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用一种更贴近临床实践的方法讲授知识。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把知识学活,今后在临床“实战”中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在临床医学的理论课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大致按照疾病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检查,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预后这样的顺序逐一展开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比较系统地呈现一种或一类疾病的全貌,简单条理。对学生来说,构建医学理论概念也体系比较容易。但是在多年的教学过程,林荔军逐渐发现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有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这种理论学习的逻辑结构与临床思维的差距比较大,课本会先告诉你答案是什么疾病,再解释表现和诊断过程,而临床实际则恰好相反。二是照着课本讲解,学生稍微熟悉后就对每一步要讲解的内容有了预判,思维很容易僵化,上课时活跃度也会大大降低。这两方面的“短板”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临床思维方面的进步。学生在开始接触临床时如果没有掌握一套针对临床实际的学习方法,就很容易在之后的实践中遇到理论知识转化实际能力的困难,常常需要多次“回炉”学习。虽然医学生成为医生的过程中,再学习的过程必不可少,但是在临床教学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培养基于“实战”需要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对于刚踏入岗位的年轻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林荔军设计出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按照临床诊疗的实际过程进行重新编排,以场景模拟和案例解析的方式展开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特点就是贴近临床实际,拿骨折总论这节内容来说,他设置几种典型骨折急诊的情景,首先呈现给同学以病人的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结果,让大家对此种疾病有感性的认识,然后以一个门诊医生的临床思维顺序进行讲解,比如患者有严重的出血,应该先予以止血处理,再进一步明确诊断。在讲解处理过程中加入重要概念的介绍,不同病种的鉴别等内容。按临床流程讲解后,再进行一次知识梳理,结合同学们的提问,对重难点进行补充说明。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同学来讲有身临其境之感,适时的师生互动使同学们的思维明显活跃起来,不仅接受效率有所提高,而且对临床处置的原则和思维方法有了初步的印象。“如果能坚持这样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当你踏上临床岗位、处理急诊病人的时候,你就不会手忙脚乱,头脑空白。你会选择合适的措施先处理病人的紧急情况,再按照规范逐步展开后续详细的诊疗过程。学会迅速抓住问题核心,理清逻辑思维,你的临床综合能力就会提高得比较快。”他这样评价自己的教学方法。
林荔军特别强调说,临床知识的学习应该全面,要注重理解,任何一知半解和断章取义都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酿成灾难。因此,医学生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阶段应该树立全科学习的观念,不能因为个人一时的喜好而忽视全面学习的过程。
人文关怀,身体力行
林荔军经常会利用课后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询问大家对教学方法的意见以及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尽可能地予以帮助。“林老师的课非常生动幽默,解答我们的问题时很有耐心,还会经常给我们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帮助我们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马功朝同学笑着说,“我觉得林老师在教学中把师生关系变得亲近了很多。”
当被问及最希望看到我们这一代医学生具备什么品质时,林荔军毫不犹豫地说:“人文关怀,这是我认为最重要也最希望可以在你们身上看到的东西。”
林荔军不仅是一位热衷教学的老师,更是一名辛勤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生。在日常工作中,他对患者的细致关怀和理解让他与患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许多病人在康复出院后还长期保存着他的联系方式,在节日时发短信送上祝福。
他说,人文关怀存在于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要长期的培养和锻炼,最终形成一种自觉意识。“比方说你因为有急事让你的病人等你一段时间,你回来后应该真诚地致以歉意。这是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尊重。”作为医生,在临床上会与病人频繁地接触,体格检查、临床操作、沟通交代病情……如果在这些工作过程中都能多给予一些理解和关怀,那么病人的内心一定会十分温暖。
辅导学生,心灵医者
2014年,林荔军主动提出担任第二临床医学院新一届卓越创新班的班主任。很多人觉得班主任工作比较繁杂——大事没有,小事不断,但林荔军觉得班主任的工作不仅不是临床医生的负担,相反,作为教学医院,本科学生的班主任工作十分重要。
“首先要教会你们如何做人,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然后你才可能成为一名好医生。”他说,“你们这一代人有明显的优点,比如说接受新知识能力强,视野比较开阔,大家在入学时都有一个很好的基础,许多人有自己擅长的东西。但是在大学五年及以后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少部分同学没能克服自己的缺点和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最后彻底告别了自己当年的理想。我当班主任的初衷就是想引导你们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培养你们获得可以支持自己走向成功的能力。”
对于医学生如何“成才”这个复杂的问题,林荔军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首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长远的人生目标。做一个合格的医生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态度,还要更多地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从小事做起,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尊重和关心他人。其次要有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完成。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临床能力是一个优秀医生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要想完成这个比较漫长又充满挑战的过程,必然要有抗挫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韧性,要有通力合作、求同存异的团队精神。能抗挫,懂分享,这样的人才能组成卓越的团队,产生“1+1>2”的效果。而要做一个临床医生,最不可忽视的就是要有健康的体魄,没有这个基础条件的支持,其余的一切努力都会失效。”作为老师,他扮演着“心灵医者”的角色,为尚处迷茫中的医学生制定了一套“综合治疗方案”。
“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可以说,作为一名工作在临床和教学一线的医者和老师,林荔军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职业赋予的崇高使命,也一直坚持用自己的理念启发着一批又一批踏上医学道路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