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概括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一个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刻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很多观点在党的历史上是首次提出,为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创新性贡献。如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深入阐述了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将源远流长的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的根基,使其有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这也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源泉,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本文想就文化认同对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作一理论分析。
一、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认同
认同(identity),本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英文中被译成身份、个性和同一性。认同是一种心理体认上的肯定性、情感上的趋同性,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心理排斥、距离和隔阂,是共识达成的前提。认同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组织认同、群体认同等。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感同身受,是一种心理归属、价值体认,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最牢固的感情纽带,是凝聚力的最深层基础,是价值观的最核心构造,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文化自信油然而生,无需提醒,也无需强制,这是个自然而然、平静稳定的生发过程。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把文化比作“灵魂”,反复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强调要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系列论述与之前习近平对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多重阐释,都在向我们传递了一种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来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信心和决心。那么,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落到实处。我们今天增强文化自信,应走入历史纵深,深入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土壤。文化自信必须根植于深层的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来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对中华传统文化普遍而广泛的认同,文化自信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空中楼阁,就失去了存在根基、精神内核,更难形成文化优势,更难成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
二、文化认同的根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十九大报告62处提到“中华”、79次提到“文化”、14次提到“传统”、5次论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已经在多个场合表达了自己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尊崇和认同。
传统的内容经过几千年历史的大浪淘沙,积淀为理想、追求、情感、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它们不仅凝结在制度与文化观念中,而且深藏在人们的心理意识中,已成为中国人的“伦理日用”、行动指南。传统文化中,当数传统伦理文化积淀最为深厚。它有重集体、轻个人的群体伦理;有崇仁爱、崇礼仪、重秩序的家庭伦理;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和博大胸怀,注重理想人格塑造、提倡气节操守、重义轻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上述这些传统,是我们形成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源。
传统伦理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优秀传统文化在优化人际关系、重建社会信任上也有诸多丰富资源。市场经济时代,利益至上、逐利动机、功利关系侵蚀人际交往,直接带来道德的弱化,难以支撑起社会信任大厦。“要重建社会信任体系,就不能不为孕育虔诚的信仰营造一种适宜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恰恰能够为此提供得天独厚的资源。同时,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德性优先取向和以义制利规范,也为道德状况的改善提供了文化保障。”
三、文化认同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对西方道路的深刻反思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经济的长期落后,内战频繁,被动挨打,让中国人逐渐丧失了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传统也产生了怀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社会主义建设,历经艰难困苦。1956年,党的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后,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后的十三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直到2012年的十八大,都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定位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落后”这个词如影随形60多年,表达了一个大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道路的艰辛。十九大将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执政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重大转变,是恰如其分 ,我们终于甩掉了“落后”的标签,迎来扬眉吐气的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感同身受,让中国人在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政治观上不断增进文化认同,进而提振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出现的种种危机,让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有了深刻的反思,进一步增进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提升了文化自信。
四、新时代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责任担当
在新时代,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是中国人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这就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根源于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的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来自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同时,文化自信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加强,在对西方资本主义深重危机的反思中巩固。如果说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大树,那么文化认同就是其坚实根基和丰厚沃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每个中国人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