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沉重的话题,更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工具。同时,教育本身是带有强烈民族性格的文化。中西方教育存在许多差异,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个人奋斗与团队合作差异、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差异、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差异。为形成更好的教育模式,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体制,了解中西教育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中西文化 差异
作为一名来自中国南方医科大学交换生,怀着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知识的愿望,带着中华民族纯朴的感情来到葡萄牙里斯本大学。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都市,在这古今建筑相融合、中西文化相交融、思想理念相碰撞的大学里,各国学生一起上课、学习、实践、谈论交流,学到了新的知识,深深感受到中西文化教育的差异。
一、 个人奋斗与团队合作差异
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结合的结果,中西教育各有千秋。儒家宣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鼓励人们以做官为荣。中西文化的差异就是儒家文化和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几千年前孔子的《论语》就强调子曰,即学生提问题老师给答案。“夯实基础,课堂严肃,气氛拘谨”是中国教育的典型。而“鼓励创新、发明、课堂气氛活跃”是西方教育的特色。中西教育的差异根源是两者不同的文化。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行为受到了文化的规范和约束,因而在不同的文化下有不同的教育观。
中国式课堂气氛相对严肃,缺乏课堂讨论,所以中国的学生更倾向于独立解决问题,在通过自己的尝试后才会去请教老师或同学以寻求最终的准确答案,西方式教育更提倡小组作业,同学们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换意见,得出结论,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西方教育环境下,学生同样会向老师寻求帮助,但老师所给予的仅为对问题解决的方向引导和适时的建议,并不会直接给出详细的解决办法和最终准确答案。中式教育更倾向于简明、直接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的引导,而西方则更倾向于逐渐引导学生自行理解和解决问题。中式教育方式简单、直接、快速,但学生缺乏探索的过程,西方的团队式教学有足够的时间和过程去体验,但效率不高。所以,两种教育模式各有利弊,但无论那种模式都应“因材施教”,选择最适合学生特点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差异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施教方法。中西教育价值观不同,在培养人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也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西方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与“深”,西方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与“博”。
由于中西方教育体制上的不同,中国式教育模式体现为应试教育,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由老师直接教授,通过老师的操作和讲解得到系统化、细致化的理解,可以直接、快速地得到问题的准确化、标准化的答案,所以大部分的中国学生更善于考试。而西方教育则更多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来习得知识,而老师则充当引导和建议的作用,西方的教育并不追求标准化的答案,而是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形成自己的观和看法。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下,国内大学培养的高材生,专业知识突出,但过于追求更高的考试分数,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造成尽管满腹诗书,但却不知怎么应用到实际问题上的情况。中国教育是手把手的,用极其精确装备和耐心来指导孩子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考试中得到更高的分数。例如,中国学生经常可以在TOEFL考试中取得很高的分数,但他们在交流和理解上存在问题。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自由探索性,使得学生缺乏实践和创造。
中国培养的学生是注重解决“已知”问题,而西方国家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问题。
西方的教育是散养式的,发挥天性,任其自我探索创造,西方孩子都被鼓励大胆的探索,然后掌握技术,他们标榜创造性和独立性。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外实践等方式对已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理解和深化所学内容,从而使知识更具有实践性。但由于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知识的掌握是要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来逐渐进行理解和掌握,所以也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不如直接细致化讲解的方式更有效率。
中西方文化和体制的差异造成了教育模式的不同,中方的应试教育应在追求高标准的同时注重实践的重要性,而西方素质教育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同时也应加强理论教育的传授。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和适用性,所以两者不可互相替代,只有相互借鉴才能共同发展。
三、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差异
在中国,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在课堂组织中,他们是教学的主导者,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在师生关系上,教师授予知识,引导学生接受文化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较少向教师提问。在大多数的学习课堂上,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需要得到老师的许可,然后起立回答以表示尊敬,学生较少主动提问或者与老师进行不同观点的讨论。但随着知识文化的传播,思维的不断开阔,现在国内的课堂形式也渐渐多元化,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融乐,亦师亦友。
西方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的平等理论,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学,老师扮演的是学生朋友的角色,在课堂组织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师生关系上是相对平等和民主的,学生对教师可以随时提问、提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这种朋友的角色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自由、平等和民主;二是对真理的追求。这两方面都由其深厚的文化渊源。自由、平等和民主是其个体本位文化的延续,每一个个体都应得到尊重,他们的权力都应得到保证。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完全反映了这个国家民族的信仰、追求和文化道德思想方面的传承。中国的基础教育好,西方的大学教育不错。中西方教育各有优势,中国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西方则应该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化的引导。中国无法复制西方教育,中国也不必复制西方教育。每国的教育方式和体系是长期的社会互动的结果,所以西方模式更侧重素质化教育,中国是普遍提高型教育,把普通大众提高一层,把贫困型提高到中产型。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我们要共同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教育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教育会走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