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项目活动 >> 硕士项目 >> 正文

硕士项目

葡萄牙ISCTE-IUL校园杂谈

发布者:刘芸鹭   发布时间:2018-01-12   浏览数:

      这段分享的文字想了很久才动笔,一来是因为国内国外的学习生活其实大同小异,二来是觉得大家都有相当基础和适应能力,遇到什么事情,一般尽到本分、按部就班地就能做好。我到国外来只有三个月时间,把个人的一点心得记录下来,难免以偏概全、制造紧张。实在要说,就先说结论吧——对内要充实自己,对外要大方交流。接下来就分开几个部分,说些细节地方,有一点新鲜发现,更多的是老生常谈了。

教材书籍,必不可少。

      无论教授的课件是否详实、讲述是否清晰,都需要一本或者更多的专业书目来构建网络、查缺补漏、对比学习。教材和课目怎么结合,也取决于教授的风格。一般来说,和国内一样,教授不会指定某一本特定的教材,而是会推荐几本领域内的经典书目,分别作些介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参考。但是也有的课程,比如财务会计,教授会紧贴教材授课,不仅按照教材组织推进,示例、练习大量用书上的题目,而且强调学生的课外学习也应该以其选定的书本为准。虽然商科的教材不像医科的一样昂贵,但是用到的都买下来,也不是小数目。这边没有发现国内正规影印版一类的书,不过学校附近还是有神奇的文印店,需要的书从图书馆拿不到的时候,不少葡国同学会选择这样的方法打印。另外就是电子版了,上课不用带着大部头,可能更方便一些。

课堂感受

    就 BA专业来说,到了实际上课的时候,会发现教授都很耐心细致。重要的知识点会不断地重复强调,板书上面需要记笔记的内容会特别提出,课外阅读的章节甚至页码也会明确写在课件里。同学提出任何问题,教授即使放慢进度、减少内容,也要尽可能地解答清楚。我们每节课需要刷卡签到,有的教授非常注重准时和秩序,时不时会有回到了高中生活的错觉。可是,教授负责,也不代表课程就能轻松完成。比如在财务会计课上,教授花很多时间解答所有问题,但是节奏感就弱一些,要点、难点也不突出。又比如在领导力与人力资源管理这样的课程当中,很多问题没有金标准,发散、收束思维和独立思考显得尤为重要。精华之处不在书本里面,而在讨论当中。各种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各自的理由都有所依据,于己于彼都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向课堂作出的贡献越多,自己得到的收获也就越大。同时,这样的模式自然要求全程的精力集中,独创的内容错过了,就不会再出现。

分组、分组、还是分组

      多数的课程都需要分组,这点大家肯定都已经清楚。合作当中负责任的成员受欢迎,搭便车的成员受排挤,这道理放到哪里都是一样讲的,就不多说了。我会常常自省的点是有没有做到以主动和专业的态度对待小组任务。从我个人来讲,这两点是自己容易懒做、怕做的,所以才特别注意,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参考价值。主动是指要把和同学的接触从开课了需要交小组名单的当时,提前到课余时间,也就是平常聊天说笑之余,顺便和要好的、靠谱的同学计划计划往后的分组安排,根据各人专业背景和工作特点的不同,合理地发出或者接受邀请。有条不紊地落实下来,找到合适的搭档没有太大问题。这一步提前做,对各个成员来说,都意味着更容易找到中意的同事,也不容易出现只有自己没有组,要四处碰运气的窘迫状况。这是通常的情况,遇上特别的变化,就需要更加积极地去应对。专业是指要把小组任务作为自我提升的机会,在满足框架、篇幅这些基本要求的同时,争取了解、模仿实际应用中手上的任务将会有的呈现方式,比如做小组展示的时候,注重听众的感受,明晰各部分的逻辑联系,或者说写文献回顾的时候,注重论文的规范,言之有物,杜绝抄袭等等。

写作能力,个人认为是重中之重。

      写作作为落到纸上的思考活动,直接体现出作者认识的范围和深浅。技术方面,要架构合理、表达清楚、描述得当。意识方面,要能够时刻遵守写作规范,自动完善逻辑链条,并且明确题目、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相对关系。管理方面,还要建立知识库存、关系网络,以及充分利用文献管理软件。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写作的时候避重就轻,想起一出是一出地随意完成,只能和总结思路、交流见解的目的背道而驰。而要真正做到以上几点,处理学术性或者是分析性的问题,是需要刻苦练习的。至于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总的来说必须加大有效积累量。具体怎么去做,每个人可能有适合自己的不同方法。只提一点,选择背单词的同学留心一下,就是要避免机械式地把单词作为理解、表达的基本单位。这个单位应该是意群。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会感受到自己的质变。

      学校里的主题,还是提升自我为主,积极交流。其他的有趣之处,像是葡式英文的特别表达,或者欧洲旅行的奇趣见闻,就等各位带上好奇的心,来到之后亲身发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