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招首页 > 正文
再获第一!我校12项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近日,202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布
我校及附属医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
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12项
包括一等奖7项
二等奖3项
青年科技创新奖1项
科技成果推广奖1项
获一等奖数量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

学校获奖名单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非理想采样下诊断级CT高分辨成像理论与方法》


成果第一完成人:马建华
针对诊断级CT成像面临难探测数据信噪比低、多谱段探测数据不一致、探测数据采样退化等难题,团队历经十余年研究,构建了基于自适应拉东变换的可学习重建全新框架, 首次揭示了滤波反投影中的图像张量空间,建立了光子计数CT高分辨可学习成像新模型和临床专科CT稀疏采样高分辨成像新模型,形成了实用化诊断级CT高分辨成像理论与方法研究创新体系。研究成果获高度认可,并在国内CT头部企业开展了转化应用,提升了企业相关产品在成像品质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脊柱内镜系统的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


成果第一完成人:黎庆初
当前脊柱微创手术领域发展势头迅猛,针对现有脊柱内镜操作难度大、视野范围受限等行业痛点,本团队历经十余年技术攻坚,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创的单通道软质内镜系统(LUSE)。该系统含软镜、图像处理器及配套器械,具备安全、高效、微创、适应症广、并发症低、易操作等显著优势。已在200多家三甲医院广泛应用,获高度认可。团队已发表200余篇论文,获发明专利10项及医疗器械注册证7项,将持续推广以期提升我国脊柱微创诊疗水平。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结核病的防诊治系列创新及应用》


成果第一完成人:马骊
结核病是迄今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单因传染病头号杀手、全球第十大死因。项目针对结核病防控领域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全面阐明我国结核潜伏感染、耐多药结核流行病学特征,为结核病预防干预和精准诊疗提供数据支撑;发掘结核疫苗新靶标,创建疫苗设计新技术,推动新型结核疫苗研发;揭示结核诊断新标识,开发诊断新技术,实现自主知识产权诊断产品的产业化;优化耐药结核短程治疗方案,探索免疫治疗新策略,提升我国耐药结核的诊治水平。
《肥胖及相关代谢紊乱新靶点的发现及干预新策略应用》


成果第一完成人:张惠杰
肥胖和相关代谢紊乱密切相关,是一类现代社会重大疾病。团队围绕肥胖和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临床防治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做出了系列创新性贡献。解析生命周期肥胖引发心血管疾病与代谢紊乱的发病规律、生物学标志物和机理;发现新型分泌激素及关键代谢靶标,为肥胖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药物开发靶标;原创性建立治疗肥胖和脂肪肝的节食新模式,为临床防治提供重要的循证依据;建立运动治疗肥胖脂肪肝的干预新模式,为临床指南提供循证证据,推动临床实践。
《胰腺癌精准诊疗体系的创建与推广应用》


成果第一完成人:陈汝福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预后极差。本项目聚焦胰腺癌早期筛查效率低、手术风险高与术后高复发率等临床瓶颈问题,提出“胰腺肿瘤神经生态学”新理论,系统阐释肿瘤-神经互作的演进规律,革新基于不同分型的胰腺癌根治性神经清扫术式标准。团队进一步建立了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LPD)的规范化手术流程和分级培训策略,显著提升微创手术的安全性和可复制性。通过整合人工智能与多维分子标志物技术,实现了高危人群的精准筛查、早期诊断,以及术后实时监测与个体化治疗的动态优化;创立立体定向放疗与靶向-免疫联合新策略,构建了贯穿“早诊-精准治疗-动态监测”全病程的精准诊疗体系。项目成果已被多部国内外权威指南和专家共识采纳,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肿瘤数字病理智能诊断创新技术及应用》


成果第一完成人:刘再毅
病理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传统病理诊断方式通过肉眼在显微镜下进行主观判读,无法实现病理精准量化评估,难以满足肿瘤患者个体化精准诊疗的临床需求。该项目以肿瘤病理精准诊断为导向,搭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平台,组建医工交叉研究队伍,探索肿瘤数字病理智能诊断创新技术和临床应用新范式。项目组首先搭建了医学图像大数据科研及临床应用平台,研发系列数字病理图像处理与分析新算法,建立肿瘤数字病理智能诊断与量化评估新体系。该成果在多项常见病理诊断任务中为医生赋能提效,在多家三甲医院得到转化应用。
《仿生化颌面硬组织修复/替代材料研发及产业化》


成果第一完成人:邵龙泉
本项目围绕“提升种植修复临床疗效,改善缺牙患者身心健康”这一重大需求,聚焦牙槽骨、种植体、修复牙冠三大种植修复核心要素,基于“结构仿生-功能仿生”双维度创新理念,构建系列仿生化颌面硬组织修复/替代材料体系,突破性解决临床三大“卡脖子”难题:一、基于溶血磷脂酸等生物活性成分,构建高活性仿生骨修复材料,攻克种植术前牙槽骨骨量不足的临床痛点;二、首创复合表面改性技术,结合低弹性模量种植构型设计,实现植体“生物力学适配+界面超亲水”双重优化,解决传统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差、骨整合不良等问题;三、创新采用五层叠加+九层渐变,及晶体/非晶体调控的技术手段,实现修复冠与天然牙在力学性能、美学效果上的高度匹配,解决传统氧化锆牙冠磨耗及色泽失真难题。通过“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化应用”的闭环创新,实现从材料研发到产品落地的全链条突破,切切实实惠及民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心肌损伤修复与心衰防治的新靶点和新策略》


成果第一完成人:陈妍梅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领域的攻关难题,有效促进心肌损伤后修复是防治心衰的关键。为解决“心肌损伤后修复的关键调控机制不清”这一瓶颈问题,我们团队阐明了调控心肌损伤后内源性再生修复的关键调控机制并鉴定出易于临床转化的关键新靶点;解决了心肌再生修复过程的关键代谢重构问题,并提出运动预适应等延缓心力衰竭新策略。相关成果入选“十三五”期间中国十大心血管病基础研究,并为精准防治心衰提供新理论和新策略。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瘢痕与创面修复机制研究及关键治疗技术的建立和推广应用》


成果第一完成人:杨斌
本项目在瘢痕与创面修复机制研究及关键治疗技术的建立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首次在单细胞水平解析了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细胞构成,揭示了mesenchymal成纤维细胞在瘢痕疙瘩中显著增多及其在瘢痕疙瘩胶原过度分泌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全网首个瘢痕与纤维化疾病多维组学数据库。开发并合成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促进皮肤创伤后再生的生物材料,阐明了具有双生长因子梯度的径向排列的纳米纤维支架等参与皮肤创伤后再生修复的作用和分子机制。建立了多种促进皮肤创伤后再生和治疗病理性瘢痕的关键技术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解毒治法药理关键评价技术体系建立及应用》


成果第一完成人:余林中
该成果开展了中医温热病解毒治法及相关方药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的研究,取得如下进展:提出“外毒启动,内毒介导”的“毒”致温病新认识,揭示方药解毒作用新机制,为中医解毒法在脓毒症及流感、新冠病毒感染、登革热等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建立中药解毒药理研究新方法,构建了斑马鱼“内毒素炎症模型”“Poly IC炎症模型”及符合登革热传变规律的5种登革病毒感染小鼠模型,利用上述模型对常用清热方药进行有效成分筛选、活性评价与作用机制分析,并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进行相关大品种的二次开发。
科技成果推广奖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系列关键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


成果第一完成人:张智伟
团队历时十余年,通过建立先心病介入治疗系列关键技术及研发新型介入器械,在儿童先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做出了以下突出贡献:率先在国内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镍钛合金封堵器及第二代陶瓷镀膜封堵器,将先心病介入治疗关键技术及介入器械在全国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在广东省推广至县区级医院,实现先心病介入常规化;在华南地区开展生物可降解先心介入器械临床应用,作为牵头单位在国内完成首个可降解先心介入器械多中心临床研究,填补技术空白,率先在国内提出并逐步实现“有介入无植入”新理念;率先在广东省开展儿童危重肺动脉瓣狭窄及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的经皮介入治疗,建立覆盖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的全生命周期介入治疗模式,提高了危重先心病早期治疗效果;针对疑难罕见先心病,通过介入策略优化及人脸识别软件开发,形成特色性临床解决方案,实现疑难罕见先心病精准诊疗。
青年科技创新奖


获奖人:樊蓉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乙肝和肝癌的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9篇,其中JCR1区35篇,总 IF2023 646.1,包括:Journal of Hepatology、Gut、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等,1篇F1000推荐,2篇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改写国内外乙肝和肝癌诊疗指南/共识,先后被指南/共识引用32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成果转化500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