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招首页 > 正文

珠江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团队揭示髌骨下脂肪垫致病新机制

发布时间:2023-12-07 09:04:39     阅读次数:

   12月1日,珠江医院丁长海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1区TOP期刊)在线发表题为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infrapatellar fat pad from osteoarthritis patients impair cartilage metabolism and induce senescence的研究论文。该研

12月1日,珠江医院丁长海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1区TOP期刊)在线发表题为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infrapatellar fat pad from osteoarthritis patients impair cartilage metabolism and induce senesce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晚期膝骨关节炎(OA)患者髌骨下脂肪垫(IPFP)可分泌细胞外囊泡(EVs)并调控关节软骨代谢和衰老的作用,为膝OA的发病提供了新见解。

OA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慢性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以膝OA较为多见,其病理特征包括关节软骨降解、滑膜炎症、骨赘形成、软骨下骨重塑以及其他关节结构的改变。IPFP 是膝关节周围重要的脂肪组织,其在膝关节结构的稳定、炎症的调控以及软骨稳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团队前期研究发现晚期膝OA患者的IPFP能促进关节软骨退变,然而这其中的具体作用机理尚未明确。小细胞外囊泡(sEVs)是一种直径为30-200 nm 的细胞外囊泡,由多囊泡胞内体通过反向出芽形成多泡体,当多囊泡体与细胞膜融合时释放到细胞外空间。研究表明,多数细胞类型都可以分泌sEVs,其内含有的多种成分(如蛋白质、脂质以及非编码 RNA等)在细胞间通讯中充当关键信息分子。然而,IPFP分泌的组织sEVs是否参与膝OA疾病进展?目前这个问题尚不清楚。

本项研究发现晚期膝OA患者的IPFP可以分泌组织sEVs并进入关节软骨细胞中发挥生物学作用。首先,研究团队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EVs抑制剂GW4869可显著抑制内源性IPFP-sEVs的释放并减轻IPFP诱导的关节软骨破坏。研究团队进一步分离纯化IPFP-sEVs,并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IPFP-sEVs促进软骨细胞外基质分解代谢并诱导细胞衰老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研究团队发现IPFP-sEVs中富集let-7b-5p和let-7c-5p,后者通过EVs被递送到关节软骨细胞中直接靶向抑制层粘连蛋白B受体(LBR)介导软骨细胞代谢紊乱和细胞衰老。

晚期膝OA患者的IPFP分泌sEVs调控软骨稳态的作用机制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曹玉梅博士生、阮剑钊博士生和康竞樑硕士生是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丁长海教授和汤苏安博士后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是第一作者单位。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究报道了晚期膝骨关节炎(OA)患者髌骨下脂肪垫(IPFP)可分泌细胞外囊泡(EVs)并调控关节软骨代谢和衰老的作用,为膝OA的发病提供了新见解。


    OA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慢性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以膝OA较为多见,其病理特征包括关节软骨降解、滑膜炎症、骨赘形成、软骨下骨重塑以及其他关节结构的改变。IPFP 是膝关节周围重要的脂肪组织,其在膝关节结构的稳定、炎症的调控以及软骨稳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团队前期研究发现晚期膝OA患者的IPFP能促进关节软骨退变,然而这其中的具体作用机理尚未明确。小细胞外囊泡(sEVs)是一种直径为30-200 nm 的细胞外囊泡,由多囊泡胞内体通过反向出芽形成多泡体,当多囊泡体与细胞膜融合时释放到细胞外空间。研究表明,多数细胞类型都可以分泌sEVs,其内含有的多种成分(如蛋白质、脂质以及非编码 RNA等)在细胞间通讯中充当关键信息分子。然而,IPFP分泌的组织sEVs是否参与膝OA疾病进展?目前这个问题尚不清楚。

本项研究发现晚期膝OA患者的IPFP可以分泌组织sEVs并进入关节软骨细胞中发挥生物学作用。首先,研究团队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EVs抑制剂GW4869可显著抑制内源性IPFP-sEVs的释放并减轻IPFP诱导的关节软骨破坏。研究团队进一步分离纯化IPFP-sEVs,并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IPFP-sEVs促进软骨细胞外基质分解代谢并诱导细胞衰老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研究团队发现IPFP-sEVs中富集let-7b-5p和let-7c-5p,后者通过EVs被递送到关节软骨细胞中直接靶向抑制层粘连蛋白B受体(LBR)介导软骨细胞代谢紊乱和细胞衰老。


    晚期膝OA患者的IPFP分泌sEVs调控软骨稳态的作用机制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曹玉梅博士生、阮剑钊博士生和康竞樑硕士生是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丁长海教授和汤苏安博士后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是第一作者单位。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