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2.03
职称/现任职务:教授/英语系主任
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
最高学历毕业院校和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艺学专业
留学(访学)经历:
1. 2013.08.17-2014.01.08 美国马凯大学访学
2. 2014.01.08-2014.08.09 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访学
主要讲授课程:
《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英美文学史》《英语文学选读》《英语语法与写作》《英汉笔译》《汉英笔译》等
研究方向:外国文学、美学、医学人文
发表论文:
1. 门罗·比厄斯利分析美学视角下的舞蹈艺术,《当代舞蹈艺术研究》,待出。
2. 西方日常生活美学的“日常性”批判,《山西师大学报》,2020 (1):55-60,1/1。(《文摘报》摘编,见2020年1月23日06 版)
3. 认知美学视角下的文学及其现实功用,《医学语言和文化研究》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92-106, 1/1。
4. 意义、情感、道德:从认识诗学到认知美学,《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5):70-75,1/1。
5. 偏离与荒诞——鲁迅<过客>文本质地的认知诗学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19(6):101-106,2/2。
6. 心灵哲学的医学人文关怀:共情说的回归,《医学与哲学》,2017(6A):36-40,1/2。
7. 直面“艺术”的哲学困惑——解读20世纪英美分析美学的人文性,《山西师大学报》,2014年(5):88-93,1/2。
8. 美学的心理学向度——兼论20世纪英美分析美学的方法论》,《艺术百家》,2013(5):189-192,1/1。
9. 浅谈比厄斯利分析美学的方法论转向,《外国美学》第21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187-200,1\1。
10. 语言哲学视角下美学的危机与新生,《哲学动态》,2013(4):95-100,1/1。
11. 当代美学语境下的艺术使命,《山西师大学报》,2013(4):58-62,1/1。
12. 走出文化研究的藩篱——论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美学回归态势,《山西师大学报》,2012(5):99-103, 1/1。
13. 审美经验是幻相吗?——对20世纪英美分析美学一段公案的再检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4):9-13,1/1。
14. 菲斯克文化理论的当代美学观照,《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2(3):140-145, 1/2。
15.审美批评何以必要?——兼论分析美学视野下的艺术观,《济宁学院学报》,2011(5):5-9,1/1。
16. 批评何以可能——兼论英美分析美学中的怀疑论,《中北大学学报》,2011(4):7-11,1/1。
17. 比厄斯利分析美学思想初探,《哲学动态》,2010(5): 80-85,1/1。(2011年《中国哲学年鉴》收录:230-231)
18. 当代文学研究的美学之思,《英语研究》,2010(1): 31-36,1/1。
19. 艺术制度论的再度阐释和反思,《五邑大学学报》,2010(2):38-41,1/1。
20. 趣味的二律背反之于文艺批评,《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57-61,1/1。
21. 艺术的本质何处寻?——20世纪分析美学研究的新视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24-128,1/1。
22. 新美学语境下对杜威美学的再思考,《山西师大学报》,2009(5):117-121,1/1。
23. 西方人类文化哲学的历史脉络与前景,《延边大学学报》,2008(5):11-15,1/1。
24. 论莫里茨·盖格尔与当代美学的几点关联,《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4):119-123,1/1。
25. 论比厄斯利美学与“意图谬见”,《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4):5-8,1/1。
26. 新美学氛围下的中国艺术精神,《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8(2):52-55,1/1。
27. 浅析西方文化哲学中的四次转向,《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1):7-11,1/1。
28. 再论柏拉图美学中的‘美善合一’思想,《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5(6):61-64,1/1。
29.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问题,《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3(2):57-60, 1/1。
30. 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课程衔接研究,《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4):99-103,3/5。
31. 高校人文通识课程与双语教学整合式改革设想,《辽宁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10(1):78-80,1/2。
著作(专著、译著):
1.《美学:批评哲学的问题》(译著),商务印书馆,待出。
2.《牛津美学手册》(译著),商务印书馆,待出。
3.《审美经验的守望》,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4.《符号、文化、城市:文化批评哲学五题》(译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5.《西欧大观》,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6.《印记》(译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教材:
1.《西方文化英文经典选读》(副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2014再版。
译文:
1. 迫切关注艺术定义与艺术形而上学的重要性(Joseph Margolis原著),《外国美学》第24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50-79, 1/1。
2. 可靠/不可靠叙事如何展开(塔玛·雅克比原著),《叙事理论与批评的纵深之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1/1。
3. 关于《激情》阐释的对话,《叙事》(中国版)第5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61-76,1/1。
4. 城市漫步的美学(海因茨·佩茨沃德原著),《外国美学》第21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12, 1/1。
5. 位置、重置和移置(阿列西·艾尔雅维奇原著),《外国美学》第20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392-401,1/1。
6. 柏拉图之后的文本和图像(安东尼•J.卡斯卡蒂原著),《学术月刊》,2007(2): 31-36,1/1。
7. 东方和西方:‘深刻’之概念(罗伯特•威尔金森原著),《世界哲学》,2004(2):79-84,1/1。(收入高建平和王柯平编:《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31-354。)
8. 东西方的文化想象(英译)(王一川原著),《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55-366,1/1。
研究项目:
1.《意义、情感、道德:从认知诗学到认知美学》,省部级,2015年立项,主持,已完成。
2.《门罗·比厄斯利分析美学研究》,省部级,2012年立项,主持,已完成。
3.《英美分析美学的人文性研究》,市厅级,2011年立项,主持,已完成。
4.《艺术终结的旅行——从西方到中国》,国家级,2011年立项,排名第二。
5.《当代英美亚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运用》,省部级,2011年立项,排名第三。
6.《走向一种媒介文化理论——约翰·费斯克的文本·受众·体验思想研究》,省部级,2009年立项,排名第三。
7.《超现实主义和极简主义: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研究》,市厅级,2009年立项,排名第二。
8.《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课程与本科英语课程的衔接研究》,省部级,排名第六。
学术兼职:
1. 2019-2023担任广东省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商务英语专业分委会委员
2. 国际美学协会会员
3. 中华美学学会会员
4.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
5. 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