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春风,漫漫吹桃李
——记先生 李清华教授
2014级黄磊
先生何许人也?姓李,名清华,山东金乡人士。于广外毕业,而后进入上外深修,主研语言学。以跨文化研究而著称学界,苦心研习,颇有造诣。自入我南医,潜心专注于外语文化研究,三十载如一日,未曾动摇。现今任南医英语系主任,坚守外语教学。
入南医,自打初识先生,他便如一幅肖像画般深印于脑海——身着短袖衬衫,搭一休闲长裤,脚蹬黑色皮鞋,鼻梁搭一方正金属眼镜,脸挂平和而淡然的笑容。俨然一副学问家的形象。自此以往,无论何处,虽低调现身,但如此熟悉的身影总引得人注目。
先生授课,无慷慨激昂之陈词,也非郁郁沉闷的话语,而是娓娓道来的智慧和学问。较之于他素日以来挂于脸上的平和微笑,他传输的知识就和他的微笑一样让人凝神专注,细细品味。他是一个文化旅者,把知识和智慧种在了春风里,风带着它们走了万里,洗礼一路前行的莘莘学子们。他更是一个文化信使,书山勤行,学海泛舟,随风前行里,连通学子和知识沟通的纽带。
先生是文化人,言谈举止之间,自可感受到其文化涵养和儒雅风度。但先生也绝非仅仅是一介文人。他是勤奋的文化人,三十载语言学研究,硕果累累,著作颇丰;他是有尊严的文化人,不苟同于沽名钓誉者和卑鄙谬误者,三十载学问研究始终如一,坚守英语教学,立于三尺讲台,执教至今。
三十载春夏秋冬,往返轮回,日夜交替,育得桃李满园。白马过隙,时光恍然而逝,银丝悄然爬上发鬓。虽年过五旬,先生仍不觉老之将至。活到老,学到老。他不敢有丝毫倦怠,漫漫长路,在获得学问和传播学问中,他仍砥砺前行。
三十载已逝,永远定格于过去,无需多言。未来,他依旧,种春风,漫漫吹桃李。
能投于先生门下,跟随学习,感受先生风度,实属荣幸。无以为报,仅以我苍白的文字,聊表感激。感谢,祝福。
一方三尺地,耕耘三十载
——记我的援非老师 申屠益芳
2014级施恩旋
“我不善于说什么豪言壮语,也没什么过人之处,但对于一名普通大学老师来说,我认为甘于坚守平凡是他/她最需要也是最必备的素质,唯有如此,才能兢兢业业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
一“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在《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说的是诗人久经官场,疲惫不堪,愿“守拙归园田” 的心情。了解诗人的人会发现,从二十九岁入仕途,到四十二岁逃离官场,满打满算也就十三年,何以变成了三十年呢?原是诗人早已厌倦了官场里的尔虞我诈,才夸张成三十年以示内心的煎熬。辛苦经营的十三年可把意志风发的青年磨成老者,这其中艰辛不言而喻。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真的有人在一个岗位上坚持三十年,但他却并不觉得有多辛苦。他就是我们外国语学院的申屠益芳老师。
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申屠益芳老师,自八六年进入原第一军医大学训练部外语教研室工作,至今已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三十年。
为了进一步了解申屠老师,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去采访了百忙之中的他。刚刚在援非项目的培训中回来,又驱车去机场接夫人,由于劳累和颠簸,见到我们的时候,申屠老师的嗓子已经很不舒服了,但他还是坚持和我们完成采访。为了方便我们采访,申屠老师还提前写好了部分个人情况。让我们看到了老师的敬业和对学生的关爱。但是他坦言道,自己用手机打字太慢了,总是编辑不好,对我们一脸的抱歉。
从业三十年,仍旧保持一颗赤诚热忱的心,这是我对申屠老师最深的印象。
二我不是“男神”
申屠老师本科毕业于解放军南京外国语学院(现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那时的学校实行军队式管理,生活各个方面都比较严格拘束。申屠老师也秉承了那种军人说一不二,言出必行的传统。
回忆起军校生活,申屠老师感慨良久,“已经回忆不起在那里生活的细节了,但是在那里生活养成的习惯到现在却还留着。”守时,言出必行,严于律己,雷厉风行,生活讲究整齐划一……这些都是申屠老师带给我们的印象。更有同学因此常常在私底下讨论,申屠老师是外院“男神”。谈到这里,申屠老师笑了。他说,他哪里算得上什么男神,不过是大家在开开玩笑罢了。问及他对“男神”的定义,申屠老师想了一下,说“我对男神的定义就是:要懂得担当。不是说样貌,身材长得多好看,而是人要懂得担起那份责任,不管是对家庭,对工作,对生活,还是对自己所属的那个集体。还要有些男子汉的气概。”
如果说申屠老师是的话,其实我更想给申屠老师加上“暖男”的标签。
在我们谈到导师制的时候,申屠老师说,这个他有点惭愧。因为事务繁忙,顺德广州两地跑,往往一上就是好几节,上完课嗓子就不舒服了,所以他很少有机会跟他带的学生谈话,口头讲话嗓子会讲不出话来。往往都是靠打字,但是打字他又打得不快,往往都是干着急,憋好久才能编辑完一个回复。
但是申屠老师自己都没有发现,他已经是一个很温暖的导师了。他会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他会在大家因为担心考试不过的时候给大家加油鼓劲;他会尽力解答你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哪怕打字对他来说有些困难,他也会用心地打出一篇长长的文字回答你。但他从来不怎么说这些事情,做了总是悄悄地就让他过去,不声张,不求回报。
三“普通”的三十年
84年刚毕业的申屠老师被军队分配到原第一军医大学当老师。“为了响应当时邓小平同志的号召:所有的军校学生要学好英语”谈到为什么会选择当老师,申屠老师很诚实地说,“我并不是对教学工作抱有多大的决心和志愿,只是服从分配罢了。”然而,这一服从,就服从了三十年。“有过别的机会转行,也不是没想过转行,广东电视台英语部曾招揽我过去,89年的时候,也有过去外资企业的机会,但是因为学校当时外语方面年轻人少,教学任务又重,再三想来,就都没有去成。”申屠老师补充道,“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没多大成就,你要问我为什么坚持了三十年,我自己也说不太清楚。就是抱着一颗对本职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心。说要做,那就做了下去,一直做到今天。”“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老师应该做的工作。”申屠老师又重复了一遍,这是他对自己三十年教学工作的总结。第一个十年,接触第一军医大学临床本科英语教学工作,第二个十年负责硕士博士生的英语相关教学工作,第三个十年进入外语学院英专学生的教学团队,经历过困难也得到过嘉奖,但老师自己反复说的永远只有那句言简意赅的话,“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老师应该做的工作。”
四教学相长是真理
一直很感慨老师们能在这个岗位上坚持着辛勤的工作,却见他们甘之如饴。特别是今年夏天去尝试了教师的工作,更让我对教师这份职业感到很神奇。于是我向申屠老师“取经”,执教三十年肯定有遇到教学上,特别是学生上的困难和挫折,面对“难教”的学生,该怎么办?
“需要自己不断的改进,摸索教学。及时调整根据不同的对象,调整自己和自己的教学方式。”执教的三十年里,申屠老师几乎把各个年龄,各个层次都教遍了,从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再到成人夜校的学生,六七岁的小孩子。如何在这些年龄,经历,背景跨度十分大的学生中自如切换?申屠老师讲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如果不改变自己教学的方式,一味的保守,守旧,无法适应,是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可以从学生的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当老师最怕的就是吃老本。应当要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五再不奔跑就老了
再过不久,申屠老师就要陪同广东的医疗团队前往非洲进行为期一年的援非项目。谈到这个,申屠老师说他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我反复想了很久,家里也不是很支持,甚至可以说是反对的。我的孩子明年就要面临人生里很重要的一道关卡--高考,从对家庭和孩子的责任来说,我不应该离开。但是我现在年纪已经很大了,再不去做这件事,可能以后就没有这种决心了。很可能明年再有这个项目,我就不敢去报名了。我知道我这是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利益的决定。但对我来说,这同时也是我崇高的使命。从小我就目睹了因为医疗条件差,家庭贫困或其他原因而其他遭受病痛折磨的人们,我看见他们被疾病折磨却没有得到治疗,生活上的不方便甚至残疾,死亡。这都是我能真切感受到的。”
“非洲某些地方的各方面条件比较落后,人们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忍受着痛苦,面临死亡。现在我有能力,可以参加援非项目,可以协助医疗队开展工作,支援辛苦奋斗在医疗前线的医生们。一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另外一方面也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也许以后就没有这个勇气了。”
当我们问到,非洲回来以后有什么打算时,申屠老师想了想,回答说他也许还会再次走上讲台,继续去做一名尽责的,兢兢业业的老师。
六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在最后的最后,申屠老师也希望通过我们向所有南医大的同学们赠言:珍惜时间,趁年轻的时候去努力奋斗,去拼搏,任何时候都是值得去争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教师节即将到来,在此我们也祝申屠老师和其他仍然在辛勤工作的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难忘师恩
——2016年教师节赠外国语学院全体教师
2015届毕业生陈楚琪
毕业一年多了,十分高兴,十分有幸,还能与大学的几位恩师保持联系。毕业后,和老师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在网络科技发达的今天,老师们会时不时在微信给我发个段子、发个小视频,转发一篇行业相关的朋友圈推文…… 既与我分享生活的情趣,也与我分享学术上的资讯。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实在难能可贵,值得倍加珍惜。我们什么都聊,打字聊天或者语音信息,谈翻译、谈目标、谈音乐、谈品酒、谈工作、谈生活、谈所有话题,几乎没有限制。谈翻译时,老师们的专业让人崇拜;谈生活时,老师们的可爱让人开怀!这样的老师,叫人如何不爱戴!
至今仍然难忘,大学课堂上一幕幕快乐的学习场景。英语是一门人文学科,老师们除了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注重“教书育人”,从名家名篇、从一首诗、从一个神话里传递哲思,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也许不是每位英专生的梦想都是做高级翻译,也许不是每位英专毕业生都会从事英语相关的工作,但他们在大学时期受到的教育(大学时期是年轻人们形成和确立世界观的阶段,是认识自我的关键时期),他们所看过的文章、听过的哲言、得到的引导,对他们日后整个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深远的。
至今难忘最亲切美丽的班主任胡蓉老师,精读课除了讲语法,还会讲爱情与婚姻;难忘最循循善诱的余络倩老师,提问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难忘最可爱的陈代球老师,课堂上总是给学生很多鼓励和肯定,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翻译的自信;难忘最神采飞扬的宾科老师,丰富的内容,有趣的讲授形式,让一段段历史变得无比生动;难忘最关心最体贴学生的吕立松老师,他点燃了我对口译的全部热情!难忘第二外语启蒙老师黄晓红老师,她教导的日语入门为我毕业后继续日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难忘谢莉主任和辅导员谭思颖老师,她们对我的团支部工作给予了很多指导和大力支持,使得我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出色完成!
特别感谢胡蓉老师!她担任过我的班主任、精读老师、文体学老师、口译老师,以及论文导师。没有Lotus老师的引导,没有她的斧正,我的毕业论文就不可能被评为“优秀论文”。而论文的内容正是她教授的文体学。难忘师恩!
特别感谢余络倩老师!无论是上听力课还是精读课,Poppy老师总是能出色地运用“苏格拉底教学法”,即通过提问来让学生主动思考,并鼓励大家积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她的问,是有技巧的问,常常能够起到极好的引导作用。大学教师当如是!不再是高考备考时的“填鸭式”灌知识,而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她的课堂给了我最多的快乐和最大的满足。她让一篇篇长文变得简单易懂,一个个关键点都深入浅出地探索和解释,每学完一篇课文,我都会爱上那篇课文!到现在,我还经常翻旧课文出来朗读,体味,兼作自己的思考。难忘师恩!
特别感谢陈代球老师和吕立松老师!平时上课,球哥就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发挥,告诉我们做翻译的第一步是要建立信心。省翻译大赛的消息传来时,是球哥推荐了我参加初赛。后来吕立松老师两次带队参加省翻译大赛,带领我两次取得佳绩,为校争光,同时也是鼓励我挑战自己,战胜自我!赛前的准备工作,赛场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不断的鼓励和加油,是我上台和别人一较高下的勇气来源!我在比赛场上取的成绩,背后有球哥和松哥很多的努力!时至今日,两位恩师仍然时常和我分享生活和学术的点点滴滴,一直受他们二位的照顾,难忘师恩!
大学四年,是愉快的四年。英语专业,是无悔的选择。在外国语学院,除了学英语,我还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做事,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也许不是每一位英专生都能成为马云,但你们的成就根本不用金钱去计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出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仁者”才是教育的最大意义。今天,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离不开外国语学院老师们昨日的悉心教导。难忘师恩!藉教师节来临之际,瑾祝外国语学院全体教师,节日快乐!愿老师们春风化雨,教书育人,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四有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我心目中的吕立松老师
自大二以来,吕立松老师就一直担任我们班的精读课老师。在这一学年的时间里,我们不仅从吕老师的课堂授课中学到很多,也在与吕老师的沟通交流中受益匪浅。在我的心目中,吕老师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授课风格幽默而独特,英语翻译功底深厚,是位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能力不凡的优秀青年教师。此外,吕老师思想先进,为人谦逊,关心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是学生们的引路人也是好朋友。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吕老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吕老师课前准备总是十分充分,仅从他制作的教学幻灯片就可以看出来--幻灯片数量常常多达几百页,内容覆盖面极广,不仅包含文本分析,也包括背景介绍、拓展阅读等等。即便是篇幅短小、看似简单的文章,吕老师也能分析出许多深意、挖掘出文本背后的意图,这对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此外,吕老师授课十分幽默,他经常在课堂上蹦出几句流行语或者几个很火的段子,瞬间燃起课堂的活跃气氛。吕老师也常常以自嘲的方式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在我们看来,吕老师如同我们的同龄人一样,能认真严肃地上课或学习,也能毫无代沟和距离感地开玩笑。吕老师是我们的好老师,也是我们的好朋友。
在课后学习中,吕老师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吕老师不局限于教材内容与知识的传授。他经常督促我们课后多拓展阅读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他常常警示我们--仅仅利用课堂时间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课后花费大量工夫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他也经常要求我们像译者一样,做一些专门的词汇积累与语言表达,这对我们英语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此外,吕老师是个极具人文情怀的老师,他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关注学生们一点一滴地变化。吕老师时而会询问我们,近段时间是否有一些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事情发生,是否有一些新的人生体悟等等。通过与老师的分享与交流,学生们常常能受益良多。
简而言之,吕立松老师是一名踏实教书、兢兢业业的优秀教师,同时也是学生们的好朋友。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学生在此向吕立松老师表达诚挚的节日问候,祝愿老师在教学与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高、越走越远。
一方三尺地,耕耘三十载
——记我的援非老师 申屠益芳
初听闻,是刚迈入大学校园那一刻。这四字的姓名,这从未见过的姓氏。不禁对这姓名的主人生起了浓厚兴趣。期待,能见。
初面见,是于新生见面会的人群之中。低沉雄浑的成熟男声,如绅士般优雅。不禁对这成熟的嗓音着了迷。翘首,探寻。
初相识,是在清晨第一节语音课之上。一个雄健有力的中年男人踏着金色阳光,出现在门口。不禁循迹望去。淡定,从容。
就是在那个一如既往的明媚清晨,清风徐来,迎着和煦的阳光,他走上讲台,不动声色。而后,从容放下手持的水杯和那夹于臂弯之中的文件包。放罢,他转身,持半截粉笔。姓名,电话,列于板上,行云流水。“大家好,我叫申屠益芳。”仅此一句,寥寥数语,倍感亲切,如故。后接的介绍,无关名,也无关身份,仅是个人经历和他对这少见姓氏的解读。仅此一节简短的课堂,师生介绍,相逢,相识,与这个成熟而平和的中年男人。从此,画下师生的缘分。
后再见,恰逢于新生篮球友谊赛,激烈的赛场上,是师生,也是对手。高大健硕的身材,他是精准的三分投射手,也是护卫篮下的霸主。年龄增长让他的进攻速度有所减缓,但依旧不减其进攻的锋芒。相互对位,进攻和防守的角色不断互换,就如同良师和益友的角色也在变换着。课堂之外,良师风采依旧,引得场边围观一众人等,尖叫亢奋着。
曾相谈,一对平等的谈话者,共同漫步于校园林荫道。我才知——他,三十年,三尺讲台,兢兢业业,默默耕耘。三十年前,军校毕业,服从分配,来到学校。彼时,他是军人,是年轻或许有些狂傲的热血青年,只一头扎进了这辛勤的教育事业。这时,他依旧不忘军人身份,三十年,岁月蹉跎,时光在他的面容上留下了些许痕迹,但他年轻时的英俊模样依然可见,不同的是,多了些岁月沉淀的从容和淡然。成熟男人的魅力在他身上,尽可显现。他是军人,此生是军人。他也是教师,三十年前,人民教师的身份就像军人的烙印一样深深烙进了他的人生里。生命历程中,他一直都是教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十载时光流逝,他心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热忱,如辛勤的农人,静静守护在这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未曾离去。
三十载时光匆匆流逝,曾经的热血青年已然变成这个沉淀了时光过往的中年男人。坚守外语教学三十年,教学相长里,他与学生的关系不再仅仅只是界定于师生关系,还是能平等谈话的益友。
回望这三十年,他感慨时光已去,岁月催人老。未觉他已老,因为他依旧年轻着,灵魂里饱含着热爱。整整三十年的执教生涯,未及桃李报春辉,他便要跟随医疗团队启程前往援非,暂别这三尺讲台。他思虑再三,努力说服家人,自愿参加援非医疗团队,单人翻译及外语培训工作,此一去便是一年。虽老之将至,他倒坦然,心怀热忱,期望还能发挥余光余热,为人类事业贡献一己之力。如此之心,如此之人,怀揣如此之大爱,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这不是别离,这只是一个开始!
吾师将去,今彻夜难免,深念吾师,无以报师恩,遂作以此文,聊表对吾师之敬。愿他此去平安,援非顺利返回。另教师节将至,在此,祝愿吾师——申屠益芳,教师节快乐!
一丝不苟的余络倩老师
老师经常自谦是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我想,老师是春蚕,是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的工作辛辛苦苦,不求名利,他们俯首甘为孺子牛。
--题记
初入大学的时候,并不知道大学课堂是像小学一样轻松还是诸如高中一样紧张。看到基础英语的时候,第一感觉会觉得这个一科一定会痛并快乐的课,没有太多专业知识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而在课堂第一次见到余络倩老师的时候,她穿着合身的精致裙子,头发不很长服帖的垂在耳侧,讲话精简干练,迅速介绍了自己就开始了讲课。嗯,她是我们的基础英语课老师,她是Poppy。
next sentence……paraphrase……她的PPT做的像是一张张精美的书签,干净利落而又不失调皮的气息;她的声音清脆悦耳,时而又有南方人不分翘舌的可爱。
她不爱笑。她的教学一丝不苟认真严谨,我们的玩笑她永远都是微微一笑。从大一的泛读听力到大二的精读,她永远那么认真,那么宁静而美好,恬然而优雅,只是,不爱笑。她不像其他老师,她不爱讲故事,不爱讲以前的经历,不像其他课程那么有趣或者说活泼,但她的课一直都是我的最爱。
后来,她头发更长了,像是更黑更直,她慢慢开始笑了,一如既往的认真负责加上一丝丝的活泼调皮。嗯,这很余络倩。
以后都不会有她的课了,也许也不会有很多见面甚至偶遇的机会了。但学到的知识在胸怀融化融化变成血液流淌。
嗯,这是我们的老师,亲爱的余络倩老师。
嗯,这是我们的朋友,亲爱的Poppy。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想,我们,都会记得这位可爱的老师,记得她在三尺讲台用一寸粉笔写下的千古春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值此教师节,此文献给为我们教书讲理的余络倩老师,献给外国语学院全体默默奉献的教师,感谢你们的付出,我们一定用行动来回报你们的付出。
在最好的时光里遇见
——致外国语学院李清华老师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每每吟诵起这样的诗句,都会感慨一番那些逝去的蹉跎岁月。两年前的金秋,刚入学的我遇到了一个人,而不知觉间,自己已在那个人的伴随下走过了交替的四季。又是一年九月,我想,这桃李飘香的时节,正是感恩的时节吧。于是,我想将心中的话语,写给他看,将心中的感谢,说给他听。
作为老乡和导师,那个人一直关心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经常问我们最近的学习情况,我们还要按时向他汇报每个学期,每个假期的成果和计划。发给他的邮件和短信,每次都会收到很认真的回答。他说,希望我们之间能有亲人一般的关系。他确实是这样对待学生们的。只是那时他没有教我们的课,也经常不在顺德,所以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每次来顺德的时候,都会提前通知我们,约好时间见面。后来,我们大二了,终于有了他的课,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于是和他的关系更加亲近,和他相处的时候,真的让我有了亲人般的感觉。室友私底下亲切的称呼他为“清华男神”,每次都盼着周二去听他的课。而男神除了上课详细仔细,也会在课堂上很认真的说说题外话,比如严肃的告诫我们要小心诈骗,并一脸正经的总结遇到诈骗该怎样怎样应对。私下也会在微信群里发一些推送,会提醒我们“最近天气热的发飙注意防暑”之类的。其实,男神不是非常善于用言辞去表达他对我们关怀的人,但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我们能体会到这位老师、这位亲人的关爱。这种关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着他的每一个学生。
在这里,我想对他说一声感谢,感谢这一路的关爱和陪伴,千里之外的求学之路因了这份陪伴而不再迷茫和孤独。感谢我们在最好的时光里相遇,愿这份情谊在接下来的春夏秋冬中永远延续。
致外院的老师们
古有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俗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足可见对为人师者的尊敬,对师道的推崇,曾以为教师的形象皆如韩愈口中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形象,虽饱读诗书受人尊敬,却也师生有序难以亲近。幼儿园不算的话,作为学生的日子也足有十四年了,见过形形色色的老师,有的端庄严肃,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机智聪明,却少有像外国语学院的老师这般让我可以油然生出朋友的亲近感。
外院向来实行“精英教育”------小班式教学,每个专业的人数都在一定范围,也为老师记住每个人的名字提供了帮助,尤其是推行的“导师制”之后更为增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平台。刚开始,我们和老师交流的是学习,生活上的事,慢慢的,我们开始跟老师交流心里的事。外院的老师对新鲜事物抱有开放的态度,他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他们乐见对不同意见的出现并对此保持尊重,而不是以师者的身份自居强硬地要求你屈从他们的观点。
阳光老师虽然教学任务繁忙却还是推出了自己的公众号,时不时分享她对热点事件的看法,在篇章中教授新词热词,或是事物的地道用法;宁静老师以口译为专长,时不时在课堂中分享她对翻译的心得,参会的经历,在朋友圈分享关于口译的知识,于无声处打动某些同学们的心准备踏实地向口译进军;申屠老师以一口标准的英式发音而被我们在私底下称作“申屠男神”,教授语音课程时严格纠正我们的错误发音,口型,让我们在英语这条路上能尽量顺一点;邓文华老师,我们习惯称他“邓博”,这个名称也真是名副其实,本身是美学博士出身,有对英美文学有很深的研究,有时和他聊起某本书他能跟你聊聊作者,谈谈内容,说说感想,有时恨不得献上自己的膝盖,以表自己的对男神的佩服之情。。。还有许多老师没有在此一一提及,但是我想老师对你的最大的影响不是教会你什么知识而是让你有自学的能力,并且乐于去自学,他们教过的知识也许我们会忘记,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探索,对生活的热情都会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印记,跟随着他们,我们都将走上自己的路上。
一片丹心写三尺讲台春与秋
——记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主任申屠益芳
2013商务英语 刘子珺
人物简介:申屠益芳,1986年7月本科毕业后分配至第一军医大学训练部/基础部外语教研室工作,2004年8月随学校集体转制,进入外国语学院工作,现任英语系主任。业务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每学年平均授课学时超过200学时。实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后的前十年,一直担任我校大学英语四级统考教学组组长,负责我校历年的大学英语四级统考教学工作。期间,我校历年大学英语四级统考通过率一直高居广东省各高等院校榜首,并跻身于全国重点院校前茅,为此,曾获集体三等功一次,三次获得教学优秀一等奖。98年晋升副教授专业技术职称后,长期担任我校博士与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工作并任教学组长;2007年7月开始担任英语系主任,负责全系日常教学工作。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过数篇教学论文及译文;获一项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军队级三等奖,一项课题开发获我校基础部教育研究课题基金的资助。
他与南医共成长,与外院结有不解之缘。
他情牵外院,关爱学生,谆谆教诲,桃李不忘。在学生眼中,他是“没有架子、没有代沟、知识渊博的长辈”。
他才情横溢,身躯矫健,是许多人眼中的“不老男神”,身上有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的气质,却又豁达简朴、淡泊澄明。
他身上烙印着历史的年轮,印刻着外院的成长,将平实的爱、温暖的情融化在美丽校园中。
从第一军医大到南方医科大学,从白云山下麒麟岗到顺德校区,从一身军装的英语老师到如今外院的教授,从风华正茂的二十岁到知天命的五十岁,30载人生韶华,30载南医岁月,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尽付与南医,完整而深刻地经历了从第一军医大到南医的风雨变迁,也用一片丹心谱写了三尺讲台春与秋。
矢志不渝,真诚热爱教学工作。来到南医30年,主讲超过5门专业课,每学年授课200学时以上,担任我校大学英语四级统考教学组组长,获一项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军队级三等奖,一项课题开发获我校基础部教育研究课题基金的资助,在外国语学院申屠益芳副教授的教学履历上,一连串的数字是他日夜孜孜不倦、倾心教学的写照。
在学术上,谆谆教诲,砥砺为建,桃李不忘。申屠老师总是会提醒学生要时刻摆正自己当学生的位置,初心不忘,踏实学习。在顺德校区学习时申屠老师总会说顺德校区环境静美,乃潜心学习绝佳之地,勉励学生要把握好时光。
情牵外院,关爱学生。记得去年四月某天,我们还在顺德校区,当时我们班一个同学生病了晚上要去南方医院打点滴,因为是晚上已经没有去广州的大巴车了,没有办法去广州。申屠老师知道了以后很着急,但他第二天还要在顺德校区上课没有办法亲自送同学去医院,于是申屠老师专门又联系了当天晚上要回本部的老师,并嘱咐这位老师一定要将同学送到南方医院。为以防万一,申屠老师还找了一名我们级的同学陪同做伴。当时我们还没搬到本部,对本部也基本一无所知,申屠老师又一一叮嘱在本部如何吃饭,在南方医院如何拿药,我当时也在其旁,看之听之,实为之动容。
“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修学”即做学问,“行道”即用自己的所学影响社会。对于申屠老师而言,一片丹心写三尺讲台春与秋,三尺讲台不大,教书育人却是大事。他实践着自己年轻时的理想,饱含深情与学生分享人生的感受与体会,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目标,胸怀奉献精神,回报社会和国家。
水木清华
一件简单的纯色半袖,一条笔挺的西装裤,外加一双擦得一丝不苟的黑皮鞋,总是35°温开水般的恰到好处的笑,一位谦谦君子,一位英语研究学者,这就是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李清华老师。
清华老师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似树木般生机盎然,三十年如一日,且开花结果,桃李满天下。自2000年,清华老师《论交际测试的特点和本质》发表至今,已有学术论文40余篇,且担任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语言测试专业研究会理事,国际语言测试学会会员,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究专家,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咨询专家组成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测试和翻译学方向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或成员,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测试方向博士论文校外评审专家,《现代外语》、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sting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匿名审稿人,广东省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商务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尽管清华老师工作繁忙,对于教学工作,他也是一丝不苟的。很荣幸成为他的学生,能够在清华老师的带领下进入语言学这片新天地。第一次发现日常用语有其特定的含义与用途,第一次从源头上感受中英文的不同,第一次自己运用语言学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太多的第一次,且都是快乐的旅程。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老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是让他们热爱什么,在他们离开课堂的时候,仍想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李清华老师便是如此。结束大三上的语言学课程后,同学们仍不自觉的用话语的隐含意与本意相互打趣,并进行分析。这便是学以致用,无论日后是否从事相关工作,清华老师所教授的,皆令我们受益匪浅。
大四毕业在即,短文聊表心意。愿李清华老师及所有老师教师节快乐!
忆师恩——相与曲折反复,谆谆善诱
回顾自己的上学历程,从学前班到大学,每次求学都有见到新老师和同学的激动与不安。老师同学生,虽然是学校的安排互相被选择了彼此,然而我相信冥冥之中这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有人说,学习路上拥有一位良师等同于给你开了一扇成功的侧门。要怎样定义成功我不知道,但我是赞同这句话的。数数自己遇到的老师,约莫有100位,他们之中不乏幽默风趣的、低调深沉的,有的爱同学生打成一片,有的爱独身钻研实验室。今天要说的是一位大学老师,虽然他已经赴美求学,并且可能再无缘上他的课,但他给我带来的影响仍然在持续。
老师姓唐,名伟胜,常常自诩为唐老雅,因潜心于雅思写作故得此名。外表呢,同“放荡不羁”的艺术家一样。曾有位老师说,一想起搞学术的人,就想起唐老鸭,如同菜叶般的头发耷拉着,不修边幅就是艺术家的味道。他上课很少带课本,“知识都记在脑海了”,他如是说。大二刚接触他的课,觉得无聊乏味,既没有课本也没有大纲,就这样在下面呆呆听着上课。当时上的课叫做“中国文化概论”,现在内容是什么都回想不起来,只记得期末给的分还是蛮高。
时间不紧不慢的走,一晃眼到了大三。上学期迎来了老师的第二门课——英美文学。当时对这门课的理解是什么呢,大概就是讲述《傲慢与偏见》,《飘》,或者《简爱》这类名著。以为又是一门无聊的课。后来证明我错了。老师并非按照我想的书单来讲课,而是按照文学磊别上课。每个类别下面让我们去读原著或者节选,然后写自己的感想。然而这些感想,我从未写对过。正是在课堂一步步的剖析中,我对这门课越来越兴趣盎然。要怎么去举例说呢,柳暗花明又一村比较贴切。每一篇文学赏析,都好像是在破一个案子,你所理解的都是表面的、肤浅的,读文学就是为了挖掘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图。在读《阿芒提拉多的酒桶》的时候,我读出来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讲述自己的复仇故事,而老师给我们讲解的却是一位老人在忏悔自己的过去。每周的英美文学课,竟然都有些小小期待。似乎收到陌生的礼物,在等待着开启的那一刻。
班上同学说,听老师读英文的时候,你埋下头认真倾听,仿佛有一股山中清流缓缓划过心间。我没有试过去听,但是看着老师课件写出来的文章,倒是真的如一股暖流,娓娓道来,层层剖析一个看似简单却深有内涵的故事。这种感觉让你觉得奇怪,明明是一个男人写出来的东西,却犹如女子般细腻。
很多人嗤笑说,你去剖析作者的真正意图,你怎知作者是这样想的,也许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呢!唐老师回答,其一,我们研究英美文学,就是为了去深入阅读、去剖析,如果只看字面意思那这个领域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其二,你不是作者,你又怎知作者不是这样想的,我们的研究是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所得出来的最接近真相的意图。
正是唐老师的课让我萌生了想深入学习英美文学的想法,可惜的是可能再没有机会去听他上课。不过人生能得一如此良师,从中体验过析精剖微的过程,倒也不留遗憾。
外国语学院陶玥
时光悠悠,情怀依旧
———教师节感念申屠益芳老师
如果你步行在雨后初晴的顺德校区,曾被这样一幕温情的画面触动过:一位背影英俊的男主人,身边依偎着一只可爱的小狗狗。小狗狗亲昵地跟在主人脚边,时而撒娇,时而跑跳,时而被主人抱在怀里轻轻抚摸,时而被主人爱怜凝望……那么,你便知道,这个男主人就是我们敬爱而可爱的申屠老师了!
谈起申屠老师,且不说他英语高超的授课技能,也不说他敬业乐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更不说他谈吐举止、为人师表的儒雅风范,单是他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人情怀,就足以感染他的学生们和身边的每一个人!
也许是出生在杭州的缘故吧!这个七尺男儿的血液里,自然地流淌着一抹儒雅的情怀。那股情怀在他心里,如西湖静静盛开的白莲,在时光之流中,曼妙舒展,清透纯亮。路边的波斯菊旁、校园的紫荆花下、富春江畔的落日里……还有更多我们看不到的细碎角落里,都溢满了申屠老师对生活深情眷恋的眼眸和对教学坚定向前的期许。刚强与温柔并存、达观与雅致共具、大气与细腻兼有——这就是申屠老师独具一格的师范气质!
一个好的老师之于学生而言,不仅是在知识领域有着良好的引领性,更是在生活方面有着极佳的感染力。而后者更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濡养功效,对学生的成长也起着更为深刻的潜移默化作用。毫无疑问,申屠益芳老师就是一位这样的好老师!他在用自己对人生丝丝入里的感悟和祝福来传递着60后知识分子的时代气质,为生活在“信息爆炸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我们传递着一份关于“恬淡内守”、关于“宁静致远”的人生哲学!
最后,祝申屠老师教师节快乐!桃李满天下!也祝所有老师节日快乐!生活幸福!
2016.09
(2013级外国语学院王培晓)
遇好老师,学生之幸—李清华教授
习主席曾在教师节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而我们在南方医科大学的求学路上,能遇到李清华教授为我们指点迷津,传授知识,何尝不是人生之一件幸事呢?
课堂上的李清华教授循循善诱。尽管他教的科目大多是偏重于理论和学术方面的,但他并没有用那些抽象和晦涩的术语阐述这个“原则”,那个“理论”,而是用亲切平易的态度,一脸笑容,用朴素却不乏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语言学知识点。李教授特别善于举例子,本来一个难以理解的理论,通过他的举例和阐释,大家可能就豁然开朗了。李教授也注重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训练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比如他会在黑板上刷刷地写上“Why Pragmatics?”,把疑问抛给同学。
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李教授,在课下也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大家都亲切称他为“清华哥”。每一场师生座谈交流会或者讲座抑或是演讲比赛,都可以看到清华哥的身影。例如他会就同学们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做出解答:“如何进行专业阅读?”“如何写论文?”“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回答每一个问题,他都会提出具体详尽,富有操作性的建议,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李教授既是给予我们谆谆教导的良师,也是陪伴我们成长的益友!
致杨晓霖老师的一封信
——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喜欢,我的世界变得圆满。
还记得刚开始上你的课的时候,觉得有些不适应,怎么形容呢,感觉像是一种违和感。对,就好像是突然从一个浅薄的世界进入到知识的海洋,大量的信息打得我措手不及,只能随着海浪的节奏浮浮沉沉。听你说着简·里斯,鲍比·安·梅森,极简主义,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我不了解的奇妙世界。可能正是因为不了解,所以下意识的产生一种不适应的感觉。还记得每当你问我们看没看过这本书,知不知道这个作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低下头,躲避你的目光,因为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的世界太狭窄,太浅薄。甚至在上你的课时有种惴惴不安的感觉。
其实当时不仅是对你教授的文学知识不了解,甚至对你教课的方式也不大理解。
正是因为刚进入大学的我,对之前高中死记硬背,耳提面命,强行灌输的上课方式太过适应。以至于刚进入你的课堂时,反而不适应你那种不唯书,开放式,自由讨论的教学方式。我当时甚至有一种被知识“碾压”过的感觉。但就像是毛毛虫经过一番痛苦的历练才能得到蜕变乃至新生,也正是因为你不断的,强烈的知识熏陶,我才得以窥见文学世界的冰山一角。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紧张被期盼替代,违和被适应抚平,我竟然开始理解并欣赏你所说的文学作品和作者趣闻。同时也能感受到你希望带给我们的并不是知识的“碾压”,而是知识的感化和传递。渐渐地,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一样,我眼中的文学世界从起初的一片萧瑟变得色彩鲜明。虽然我知道自己不够努力,不够聪明,只能在文学道路上前进那微小的一步,但我觉得那一步,再微小,对我也十分重要。
最后,借此次教师节的机会,我想对你真心道一句之前没能说出口的而感谢。谢谢你教会我那么多。能够茫茫人海中相遇,并对你的课产生共鸣,是缘分,更是庆幸。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喜欢,从喜欢到期盼,也许就是师生关系之间最大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