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

MRI成像技术与影像诊断学

适用专业:五年制本科

执笔人:

审定人:

学院负责人:李文源

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二○一五年九月

一、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B090078 B090079

学分:6.0分

先修课程:病理学、断层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医用X线机原理、CT原理与技术、MRI原理与技术。

后续课程:超声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学。

适用专业:五年制本科专业

MRI影像诊断课包括MRI成像技术和各系统MRI影像学诊断两部分。在MRI成像技术中,重点介绍MRI的历史及进展、成像原理、MRI序列设计和各种成像技术、检查方法的规范化扫描、临床应用和影像诊断的分析与综合思考;在中枢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心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等各系统影像学诊断中,首先讲解检查部分的常用扫描序列及MRI正常表现,然后为各系统基本病变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最后是各种病变的临床、病理和综合影像学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总论、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消化系统和腹膜腔、泌尿生殖系统和腹膜后间隙、骨骼肌肉系统。

教学要求:(1)理论讲授与网上阅片实习同步进行;(2)讲授以大课方式进行。采用多媒体课件为主要教学手段,辅以其它教学手段如实物、标本、模型等;(3)教学中应注意学导式教学法、过程参与教学法和疾病中心教学法的有机结合。

教学目标:(1)简化复杂的检查设备成像原理,适当增加常用成像技术和检查序列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重点强调掌握各种检查方法的优劣,能针对具体疾病选择恰当的检查序列。融合最新发展并逐步应用于临床的各种成像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MR波谱成像等,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新的成像技术为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制订及随访提供重要信息。(2)各系统、各重要器官正常解剖的MRI影像学表现,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异常影像学征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例如,神经系统的重点是:头部的正常影像表现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各种影像表现的比较。通过对各章节正常解剖的影像学表现、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异常影像学征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的学习理解,学生要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临床思维能力。(3)逐步与现有的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科目设置紧扣大纲要求,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阅片的实战化需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临床医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训练学生的诊断思维和结合影像指导临床的能力。

第一章 总论

一、目的和要求

目的:掌握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要求:熟悉MRI成像原理与特点并了解相关防护知识。

二、主要内容

1.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MRI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2.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及综合应用:(1)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2)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应用。

3.医学影像诊断原则与诊断步骤:(1)医学影像诊断原则;(2)医学影像诊断步骤。

4.正确书写影像诊断报告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MRI成像原理与X线特性。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网络示教片库资料运用“参与式”,“学导式”见习与实习。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一、目的和要求

目的: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MRI诊断要点。

要求:掌握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医学影像解剖和常见病的影像表现并了解其鉴别诊断。

二、主要内容

1.正常影像学表现:正常MRI表现。

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1)异常X线表现;(2)异常声像图表现;(3)异常MRI表现。

3.观察、分析和诊断。

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5.颅内肿瘤:(1)神经上皮瘤;(2)脑膜瘤;(3)垂体腺瘤;(4)颅咽管瘤;(5)松果体瘤;(6)听神经瘤;(7)脑转移瘤。

6.颅脑损伤:(1)脑挫裂伤;(2)弥漫性脑损伤;(3)颅内血肿;(4)硬膜下积液;(5)脑外伤后遗症。

7.脑血管疾病:(1)脑梗死;(2)颅内出血;(3)脑血管畸形;(4)颅内动脉瘤。

8.颅内感染性疾病:(1)颅内化脓性感染;(2)颅内结核;(3)颅内寄生虫病。

9.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障碍:(1)头颅先天性畸形;(2)脑先天性发育障碍;(3)神经皮肤综合征。

10.新生儿脑疾病。

11.脑变性疾病:(1)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2)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12.脱髓鞘疾病:(1)先天性髓鞘形成缺陷;(2)获得性髓鞘脱失。

13.脊髓和椎管内疾病:(1)椎管内肿瘤;(2)脊髓外伤;(3)椎管内血管畸形。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如外伤、血肿、胶质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梗塞、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脑膜瘤、转移瘤、椎管内肿瘤和脱髓鞘等疾病的MRI诊断要点。

难点: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MRI表现的比较影像学。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网络示教片库资料运用“参与式”,“学导式”见习与实习。

第三章 头颈部

一、目的和要求

目的:掌握头颈部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要点。

要求:熟悉头颈部正常医学影像解剖,掌握头颈部常见疾病的MRI表现,了解其鉴别诊断。

二、 主要内容

1.颅底:(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颅底先天发育畸形;(6)颅神经病变;(7)颅底肿瘤和肿瘤样病变;(8)颅底骨折。

2.眼和眼眶:(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眼部炎性病变;(6)视网膜母细胞瘤;(7)泪腺肿瘤;(8)脉管性病变;(9)神经眼科病变;(10)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11)眼部异物;(12)眼眶及视神经管骨折。

3.鼻和鼻窦:(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后鼻孔闭锁;(6)鼻窦炎性病变;(7)鼻和鼻窦肿瘤;(8)鼻和鼻窦骨折。

4.耳部:(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耳部肿瘤;(6)中耳乳突炎和胆脂瘤。

5.口腔颌面部:(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牙源性囊肿;(6)牙源性肿瘤;(7)涎腺疾病。

6.咽部:(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咽部肿瘤;(6)咽部感染性疾病。

7.喉部:(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喉癌。

8.颈部:(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颈部先天性病变;(6)颈部淋巴结病变;(7)颈血管鞘区病变;(8)甲状腺疾病。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头颈部常见疾病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管性病变、眼部异物、鼻窦炎性病变、鼻和鼻窦肿瘤、耳部肿瘤、中耳乳突炎和胆脂瘤、喉癌等的MRI诊断要点。

难点:头颈部常见疾病的MRI表现的比较影像学。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网络示教片库资料运用“参与式”,“学导式”见习与实习。

第四章 消化系统和腹膜腔

一、目的和要求

目的:掌握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要点。

要求:熟悉消化系统系统正常医学影像解剖,掌握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并了解其鉴别诊断。

二、主要内容

1.胃肠道:(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胃肠道先天性疾病;(6)食管炎症;(7)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8)食管肿瘤;(9)食管其它疾病;(10)胃炎;(11)胃溃疡;(12)胃癌;(13)胃肉瘤;(14)胃良性肿瘤;(15)胃其它疾病;(16)十二指肠溃疡;(17)十二指肠憩室;(18)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9)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20)小肠结核;(21)小肠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22)小肠肿瘤;(23)小肠其它疾病;(24)溃疡性结肠炎;(25)结肠结核;(26)结肠直肠癌(大肠癌);(27)结肠息肉及息肉综合征;(28)阑尾疾病。

2. 肝脏、胆系、胰腺和脾:(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肝脏弥漫性疾病;(6)肝脓肿;(7)肝寄生虫病;(8)肝脏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9)肝脏恶性肿瘤;(10)肝移植;(11)胆系先天性疾病;(12)胆系结石症;(13)胆囊炎和胆管炎;(14)胆系肿瘤和胆系增生性疾病;(15)胆系梗阻;(16)胰腺疾病;(17)胰腺癌;(18)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19)脾脓肿;(20)脾肿瘤。

3. 急腹症:(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胃肠道穿孔;(6)急性阑尾炎;(7)肠梗阻(附肠套叠);(8)腹部外伤。

4.腹膜腔:(1)腹膜炎;(2)腹腔脓肿;(3)腹膜腔肿瘤。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如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肿瘤、胃溃疡、胃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结核、肠癌、胃肠道穿孔、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的MRI诊断要点。

难点: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MRI表现的比较影像学。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网络示教片库资料运用“参与式”,“学导式”见习与实习。

第五章 泌尿生殖系统及腹膜后间隙

一、目的和要求

目的:掌握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要点。

要求:熟悉泌尿生殖系统正常医学影像解剖,掌握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并了解其鉴别诊断。

二、主要内容

1. 泌尿系统:(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泌尿系统先天性发育异常;(6)泌尿系统结石;(7)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8)泌尿系统肿瘤;(9)肾囊性病变;(10)肾外伤;(11)肾移植。

2.男性生殖系统:(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良性前列腺增生;(6)前列腺癌。

3.妊娠与女性生殖系统:(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节育环检查和节育环异常;(6)女性生殖系统先天性发育畸形;(7)炎症性疾病;(8)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4.肾上腺:(1)正常影像学表现:正常X线表现,正常声像图表现,正常CT表现,正常MRI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库欣(Cushing)综合征;(6)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肾上腺转移瘤。

5.腹膜后间隙:(1)正常影像学表现;(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观察、分析和诊断;(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腹膜后肿瘤。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如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肿瘤;女性生殖系统肿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节育环检查和节育环异常等的MRI诊断要点。

难点: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MRI表现的比较影像学。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网络示教片库资料运用“参与式”,“学导式”见习与实习。

第六章 骨骼肌肉系统

一、目的和要求

目的:掌握骨骼肌肉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要点。

要求:熟悉骨骼肌肉系统正常医学影像解剖,掌握骨骼肌肉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并了解其鉴别诊断。

二、主要内容

1.正常影像学表现:正常MRI表现。

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异常MRI表现。

3.观察、分析和诊断。

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5.骨关节发育畸形。

6.骨关节发育障碍。

7.染色体疾病。

8.粘多糖贮积症。

9.骨与关节创伤:(1)骨折;(2)关节创伤。

10.骨坏死与骨软骨病:(1)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2)股骨头缺血坏死。

11.骨关节化脓性感染:(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2)慢性化脓性骨髓炎;(3)化脓性关节炎。

12.骨关节结核:(1)脊椎结核;(2)关节结核;(3)骨结核。

13.骨肿瘤与瘤样病变:(1)概述;(2)成骨性肿瘤;(3)成软骨性肿瘤;(4)骨髓源性肿瘤;(5)骨纤维组织肿瘤;(6)转移性骨肿瘤;(7)其它骨肿瘤;(8)骨肿瘤样病变。

14.代谢及营养障碍性疾病:(1)骨质疏松;(2)维生素D缺乏症;(3)肾性骨病。

15.内分泌性骨病。

16.慢性关节病:(1)类风湿性关节炎;(2)强直性脊椎炎;(3)退行性骨关节病(附颈椎病)。

17.脊柱病变:(1)脊椎退行性变;(2)椎管狭窄;(3)椎间盘脱出。

18.软组织病变:(1)软组织钙化与骨化性疾病;(2)软组织脓肿;(3)软组织肿瘤。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骨骼肌肉系统常见疾病如骨折、关节创伤、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脊椎结核、关节结核、骨结核、成骨性肿瘤、成软骨性肿瘤、骨髓源性肿瘤、骨纤维组织肿瘤、转移性骨肿瘤、骨肿瘤样病变、维生素D缺乏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退行性骨关节病、脊椎退行性变、椎间盘脱出等的MRI诊断要点。

难点:骨骼肌肉系统常见疾病的MRI表现的比较影像学。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网络示教片库资料运用“参与式”,“学导式”见习与实习。

三、实验(见习)教学内容

每一系统单元采取集中实验以网上数字化示教片为主、传统照片为附的方式进行。采用学员自己网上阅片、教师指导答疑。教师可适当辅助传统影像学胶片和现场示教实习,以适应学员未来不同的工作环境。

1.网上阅片是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步骤,在讲授完一个系统之后进行。所以它是进一步的实习。

2.网上阅片在网上阅片室进行。根据《阅片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如有疑问、可向指导教师提出,由指导教师立即解答。

3.网上阅片结束前(10)分钟,指导教师应结合阅片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小结。

4.网上阅片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唯物辨证分析的能力。所以指导教师应采用学导式教学法、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

QQ截图20170510112721.jpg

四、教材与教学资源

教材采用全国高等医药学校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统一规划教材——许乙凯、王绍武,主编.医学影像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影像教学图片、教学录像及相关教学资源请参照《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库》与《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精品课程》网页。

五、考核

考试含理论考试与实践(阅片及技术操作)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选择题从题库中抽题,用计算机评卷,问答题由教研室评卷。实践考试在临床实习中期及毕业考试时进行。

六、课程实施及相关要求

本课程实施以大班理论讲授与网上阅片实习方式同步进行。大班授课课采用多媒体课件为主要教学手段,辅以其它教学设施如实物、标本、模型等。教学中应注意学导式教学法、过程参与教学法和以疾病中心教学法的有机结合。

1.根据各系统的特点掌握该系统的影像检查方法的评价。

2.掌握各系统的医学影像诊断要点及相应疾病的比较影像学。

3.熟悉各种影像中的脏器形态和信号,掌握在不同图像中人体解剖及疾病的影像特点与辨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