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内容
MRI影像诊断课包括MRI成像技术和各系统MRI影像学诊断两部分。在MRI成像技术中,重点介绍MRI的历史及进展、成像原理、MRI序列设计和各种成像技术、检查方法的规范化扫描、临床应用和影像诊断的分析与综合思考;在中枢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等各系统影像学诊断中,首先讲解检查部分的常用扫描序列及MRI正常表现,然后为各系统基本病变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最后是各种病变的临床、病理和综合影像学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二、知识点
1. 简化复杂的检查设备成像原理,适当增加常用成像技术和检查序列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重点强调掌握各种检查方法的优劣,能针对具体疾病选择恰当的检查序列。融合最新发展并逐步应用于临床的各种成像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MR波谱成像等,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新的成像技术为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制订及随访提供重要信息。
2. 各系统、各重要器官正常解剖的MRI影像学表现,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异常影像学征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例如,神经系统的重点是:头部的正常影像表现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各种影像表现的比较。通过对各章节正常解剖的影像学表现、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异常影像学征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的学习理解,学生要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临床思维能力。
3. 逐步与现有的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科目设置紧扣大纲要求,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阅片的实战化需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临床医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训练学生的诊断思维和结合影像指导临床的能力。
三、课程结构及课时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专业课总学时为120学时,医学影像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课学时与实践课学时比例是5:1。主要教学形式包括大课理论讲解、小班阅片实习,各系统MRI诊断学等内容有机交替组成。
课程结构与对应的学时如下:
1.理论课:
2.实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