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节征文】在路上——初在南医

2019-12-26 10:18:31

这是在顺德的第六十八天,时间还不是很长,安静地待在祖国的南方地区,自然规律的周期也没有更迭,依旧暑去寒来,虽然不及兰州明显,燥热偶尔卷土重来,寒气依旧难求。但生活的韵味明显越来越重了。不得不说,除了我由于惯性的适应能力,很大一部分还是因为被大学里许多有趣的老师影响了。

所谓大学,一个自由个性的乐土,感受到这一氛围的不只是同学们的交友方法和学习方式,还有和老师的关系。

蒋文凭

外语学院大一课程不算很多,关于感受大学独特的学习方式,我的精读课老师蒋文凭给我的影响很大。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关于外语,大一大二的任务就是打基础。但是,一昧枯燥地打基础,太容易失去乐趣,甚至容易让新入学的大一学生迷失学习英语的方向。庆幸的是,文凭老师作为我们的精读课老师兼班主任,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首先是关于学精读英语的步骤,从精读课文中的重点单词开始,词性,语音,用法,一点点地深入,再进一步靠近课文中的重难长的句子,解析句子中的语法,再提醒我们随时注意可在写作中应用的精彩短语。这是细致调控,再宏观把握,老师帮助我们给篇幅较长的分段落,析层次,在理清脉络之后,又让我们从文章体裁出发,学习这种体裁文章的特色,再试图自己写作。还要重点强调一下老师在我们课堂表演方面独特的引导方式。老师不会强迫性的要求我们做展示,她鼓励我们自由发挥,例如让我们做课堂中的“say yes”对话,强调批判性思维,对于作业有自己的看法,还会在课堂上做展示交流。能和老师一起谈论英语的精度和宽度,一起讨论泛泛自由的每一单元的现实主义的主题实在是我等之幸。在过去的近两个月中,从“Another School Year-What For?”的大学意义的探寻,到“Say Yes”的种族观,爱情观,婚姻观的探讨,仿佛英语课是一场七个世界一个星球的现实版旅行,但我们每一个有幸参与的人,都是这部纪录片中独一无二的摄影师。

申屠益芳

沐浴夕阳,嬉戏蜻蜓,评曲作词,以育猫成趣,精致的西装裤衬衫和篮球服的转换。这是我的词汇课老师申屠益芳朋友圈的写照,展现了踏遍山河的丰富人生阅历。让每一天过成诗,让每一天都有温暖的阳光斑斑驳驳照进生命的痕迹。这样有趣的老师,让人忍不住更想与他做朋友,一体验那相坐对面,白瓷杯中梅子酒的快乐。他讲课的方式字字铿锵,句句有理,着实迷人。

慢慢长大之后,一直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也看了很多讲座和书。书里讲千奇百怪的人生,毛姆写自由的拉里,海伦凯勒写励志的自己,鲁迅先生写漠然的中国人,莎翁写纠结的哈姆雷特,其实这些,却都不如自己寻找身边人来的真切。那么,正如毛姆遇到印度大梵,我也遇到一群能给生活带来无限启示的可爱的老师。语法课宾科老师,幽默且善于自嘲;听力课吕立松老师,严肃却语重心长,话少却有一口蓝色抑郁的美国腔;语音课张慧丽老师,专业且敬业,每一节课扎实丰富。他们各具特色,各自有各自精彩的生活,每一段精彩生活的缩影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思考和权衡,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看向自己,找寻我们想要的精神修罗场。

张慧丽

和杰克伦敦一样,大多数的我们也喜欢跟着让我们感觉有兴趣的人,在我们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自由的,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地希望拥有一切,从不疲倦,也不讲那些平凡的东西。我在南医,我们在南医,在攀往人生更陡峭的高度的路上,和一群人,一群踱步在七尺讲台上,构建我们思想体系,完善我们人生生态的可爱老师们。

快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