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广州脑科学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4月3日,由南方医科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广州脑科学学术研讨会在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学术会议厅成功召开。
研讨会聚焦“胶质细胞与环路”,设置了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环路解析四个专题,邀请了国内外18位专家做报告,交流和研讨最新进展和成果,共有200余位专家学者及学生全程参加。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高天明院士担任会议主席,曹雄教授、孙向东教授担任执行主席。
会议开幕式由曹雄教授主持。高天明院士为会议致辞,他代表脑中心对参会专家及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对专家们给予脑中心的支持表达了衷心感谢,期待研讨会的圆满成功。
高天明院士在开幕式致辞
——“星形胶质细胞”专题研讨
美国杜克大学纪如荣教授在“Central and Peripheral Glial Cells in Neuropathic Pain”报告中,介绍了团队关于中枢和外周胶质细胞在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面的系列研究工作,分享了近期关于卫星胶质细胞GPR37L1调节钾通道活动及疼痛稳态、星形胶质细胞GPR37L1调节谷氨酸转运体及神经兴奋性和突触传递的研究成果。
纪如荣教授做报告
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在“Lateral habenular neuron-glia crosstalk in depression”报告中,介绍了外侧缰核星形胶质细胞触发神经元簇状放电的关键作用,氯胺酮抗抑郁的脑区特异性和长效性机制及相关临床验证和转化、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互作介导抑郁样行为的机制等一系列研究成果。
胡海岚教授做报告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熊志奇研究员在“星形胶质细胞与脑内磷酸根离子稳态”报告中,介绍了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内磷酸根稳态中的作用以及磷稳态失衡与脑钙化的病理关联,分享了ASO疗法的开发与应用。
熊志奇研究员做报告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罗敏敏教授在“New Tools for Studying Glial Cell Biology”报告中,分享了用于小胶质细胞研究的高效AAV载体系统和用于星形胶质细胞研究的cOpn5光遗传学工具的开发工作。
罗敏敏教授做报告
南方医科大学曹雄教授在“星形胶质细胞调节抑郁样行为:从机制研究到临床转化探索”报告中,介绍了星形胶质细胞葡萄糖代谢异常在抑郁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分享了新近关于益生菌联合肌酸作为抗抑郁补充疗法的临床转化研究工作。
曹雄教授做报告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井淼研究员在“Dynamic astrocyte-microglia interactions govern homeostatic injury balance”报告中,介绍了具有高度时空特异性的ATP信号——Inflare在主动编码和呈递脑损伤信息中的重要作用的研究,分享了维持损伤应答“稳态”的负反馈机制的最新发现。
井淼研究员做报告
南方医科大学周添教授在“神经血管的吞噬新功能”报告中,分享了血管相关细胞作为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新型吞噬细胞的研究发现。
周添教授做报告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周嘉伟研究员在“Dysfunction of Slc2a5+ homeostatic microglia exacerbates amyloid-β deposition”报告中,分享了关于Slc2a5+小胶质细胞亚群激活其它细胞吞噬功能的机制及其功能失调在AD或脑老化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发现。
周嘉伟研究员做报告
苏州大学王光辉教授在“神经炎症与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与调控”报告中,分享了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对小胶质细胞激活的调控、以及小胶质细胞葡萄糖神经酰胺积聚诱导神经炎症的机制等研究发现。
王光辉教授做报告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汉杰研究员在“The Microglial Lineage: Present and Future”报告中,介绍了小胶质细胞谱系的拓展的研究工作。
李汉杰研究员做报告
复旦大学彭勃教授在“小胶质细胞更替与替换——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治疗”报告中,分享了新生小胶质细胞起源和调控机理、小胶质细胞的功能与衰老、以及小胶质细胞替换治疗疾病的相关研究发现。
彭勃教授做报告
南方医科大学潘瑞远教授在“阿尔兹海默病的代谢调控机制和干预策略”报告中,介绍了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代谢紊乱在AD发生中的作用机制,以及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方法靶向胶质细胞代谢防治AD的新策略的研究工作。
潘瑞远教授做报告
海军军医大学何成教授在“SLC44A1 deficiency impedes CNS myelin development”报告中,介绍了SLC44A1缺陷对髓鞘发育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以及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发现。
何成教授做报告
杭州师范大学邱猛生教授在“Premyelinating oligodendrocytes function as a signaling center to regulate progenitor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报告中,介绍了分化前期的少突胶质细胞抑制性和刺激性调节少突前体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发现。
邱猛生教授做报告
陆军军医大学梅峰教授在“大脑白质的髓鞘稳态机制与疾病”报告中,分享了大脑发育和疾病过程中髓鞘形成的变化、生长激素调节髓鞘再生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发现。
梅峰教授做报告
浙江大学马欢教授在“认知衰老及其性别二态性的调控机制”报告中,介绍了从脾脏穿梭到大脑的microRNA调控中年女性衰老和认知疾病易感性及其机制的研究发现。
马欢教授做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王昌河教授在“Sexual dimorphic dopaminergic circuits determine sex preference”报告中,介绍了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在社交性别偏好中的关键作用及其不同的环路决策机制,雄性小鼠通过投射到伏隔核和内侧视前区两条通路的竞争来决定社交偏好,而雌鼠则通过多巴胺神经元的兴奋模式决定其社交性别偏好。
王昌河教授做报告
南方医科大学梁妃学教授在“A teA/ECT-hypothalamic circuit regulates maternal awakening induced by pup calls”报告中,介绍了幼崽叫声特异性促使母鼠觉醒的环路机制的研究发现。
梁妃学教授做报告
热烈讨论
高天明院士为闭幕式致辞,他高度评价了会议的高水平交流和热烈研讨,感谢与会专家的精彩报告,赞赏师生全程专注参与的热情,并对会务组的辛勤工作致以谢意。他在致辞中特别指出,中国科技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当前的重点是“找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而非单纯追求论文发表。他倡议科研工作者们努力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促进国家和人类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