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披露学科评估最新信息 第五轮学科评估将迎重大变革
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776号(教育类246号)提案答复的函》。此份答复函披露了教育部8月6日答复《关于完善高校学科评估制度,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案》的具体内容,其中也透露了有关第五轮学科评估的重大变革。
在这份答复函中,教育部提到学科评估坚决破除“五唯”顽疾,并表示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避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做法。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情况”“新药研发”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
同时,学科评估将进一步完善论文“代表作”评价方法。一是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强调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创新内容和学术贡献,关注代表性论文对标志性成果的支撑度和关联度。二是运用基于定量数据和证据的专家评价方法,不将SCI、ESI等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三是规定代表作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论文,鼓励优秀成果优先在中国期刊发表。
该答复函特别提及,在学科评估体系方面,第五轮学科评估拟保持指标体系框架的稳定性,并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广泛听取意见,对评价具体指标和观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于今年6月30日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该方案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四个评价”,即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说明国家已经下定决心,不“立”则难“破”。“在执行环节中,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不论是‘四唯’还是‘五唯’,‘唯’字都是主要矛盾,是单一的评价体系。”储朝晖强调,“而‘唯’字的根源是超越专业权力,甚至凌驾于专业权力之上的权力。”
“五唯”问题由来已久,是高等教育界多年来讨论与诟病较多的话题。但要真正实现“破”,“还是要将专业领域外的权力剥离,让专业权力发挥真正的作用,同时保证过程的公开透明,经得起时间检验。如果这种评价体系无法建立,那么‘破’就没有意义,也不会有实质进展。”储朝晖说。
摘自 教育部网站 20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