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课程成为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石”?南方医科大学以“制度先行、闭环管理、全员协同”为核心,推进课程建设督导,让“以督导促改进、以改进提质量”的理念,扎根在每一门课程建设中。自2021年8月启动以来,督导团已分批次对21门课程开展了系统化、全过程督导。
制度筑基:让督导有“章”可循,为课程画好“路线图”
在课程督导启动前,制定《课程建设督导实施方案(试行)》,以“培优扶弱、分类督导、校院联动、闭环管理”为四大原则,为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课程量身定制督导方案。
例如,对国家一流的《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重点核查“两性一度”落地情况;对基础类的《生理学》,聚焦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匹配度;对临床类的《妇产科学》,侧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衔接细节,避免“一刀切”和“走过场”。
协同发力:让督导有“温”可感,校院系拧成“一股绳”
“督导不是‘专家单向检查’,而是学校、学院、课程团队一起‘磨课’的过程。”
学校层面,督导团专家深入一线,不仅听课评课,更全程参与集体备课、试讲磨课,如《生物信息学》课程组备战时,5位督导专家分工负责课程,逐环节给出建议;学院层面,教学办主动对接,组建专项联络小组或课程建设专班,协调资源、跟踪进度;课程层面,教师将专家意见转化为 “整改台账”,如《中药化学》课程组针对“课程思政融入不深” 的问题,新增 “青蒿素研发故事” 教学内容。同时,按“专业人评专业课” 原则配备督导专家,确保督导精准性。三方同心同向,使督导成为一场“共同提升的修行”。

闭环赋能:让督导有“效”可见,被督课程实现“螺旋升”
“督导的终点不是出报告,而是看到课程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课前与课程组共同制定计划,到课中通过听课、查资料、访学生发现问题,再到课后召开总结会梳理不足,最后跟踪整改成效,每一步都环环相扣。
《妇产科学》的“蜕变”就是闭环赋能的典型:督导专家上官辉在深入考察后,既肯定了课程优势,也提出了八项具体改进建议。同时,曾成功建设省级一流课程的教授周全现场分享申报经验,学院副院长张群承诺协调资源。课程团队随即分工协作,完成国家一流课程申报并成功获批。
截至目前,被督导课程中已有5门获批国家一流课程、4门入选省一流课程,教学资料完整性、教学设计合理性均显著改善,为后续课程质量保障提供了可复制的“南医方案”。
长效致远:让督导有“续”可延,从21门课程走向“全域覆盖”
课程建设督导是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新起点。学校正建设智慧教学督导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实时汇聚课堂数据,使专家能动态评估课程,实现督导意见在线提交与整改成效实时跟踪,推动督导工作向线上化、高效化转型。
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制度为纲、以闭环为要,扩大督导覆盖面,让每门课程都成为优质育人载体,夯实质量保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