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须理性审思人工智能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机遇和风险

作者: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8日 11:19



课堂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上好每一堂课,把课堂时间变成培育人才的“黄金时间”,是每一位教师理应思考的问题。

现实困境:人工智能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风险透视

首先,技术遮蔽可能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本体价值。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堂教学既要帮助学生开发智力、积累知识,也要培养能力、提升“德性”、完善人格。人工智能的介入的确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但从目前来看,其优势更显现于提供技术层面的知识输送,而在培育学生情感素养、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其次,技术依赖可能造成师生关系陷入异化困境。理想的师生关系强调构建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间关系。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后显现出明显的“师者特质”,这使得“教”与“学”的角色定位变得模糊不清,师生关系日益陷入“异化困境”。

再者,“人机协同”面临潜在的应用危机。人机协同教学在调动学生参与感和延展感方面可谓是功不可没,但随之而来的潜在危机也步步逼近在场个体。首先,被智能技术摆置的教师面临技术应用短板。其次,虚实相接的教学情境容易消解个体真实感知。最后,技术限度制约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且,智能技术存在明显的“算法偏见”,容易导致教学主体做出缺乏科学性的决策。

应对之道:人工智能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共生共存”“共进共赢”是未来两者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教育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要想重塑人工智能助推的课堂教学生态,需要从认知、队伍、技术、规制几个维度出发,打出一套精准有效的“组合拳”,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的“双向奔赴”。

首先,深化认知引领,化解智能教学中人的主体性危机。人类主体性的自我消解是人工智能之于教育最为深远的负面隐忧。只有深化对技术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性认识,才可能正确应对人与技术内在的紧张关系,化解智能教学中人的主体性危机。一方面,要突破“技术至上”的狭隘思维。另一方面,要摒弃“技术无用”的偏执观念。

其次,加强队伍建设,培育人机协同课堂教学的“精锐军”。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主体,教师理应勇当教学智能化改革的“排头兵”。教师智能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深度。学校要加


大支持教师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投入力度,助力教师积极融入课堂教学智能化改革的时代潮流。

再次,依托技术支撑,加快教学智能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现存的教学类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且结构化程度较低,难以达到人工智能教学化应用的标准和要求。因此,要加强教学类资源数据库建设,对现有教学数据进行筛选、整合和分类,进一步提升教学数据的科学性和标准化程度,从而确保作为教学人工智能的训练语料的正确性和实效性,实现课堂教学需求与供给数据的高度契合。

最后,建立规制保障,引导“人工智能+教学”持续健康发展。为切实保障现有的智能技术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脱轨”“跑满格”,学校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尽快制定并发布人工智能课堂教学应用规范,明确人工智能在备课、授课、辅导等多种场景中的应用范围,提供人工智能工具的操作步骤、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引导教师愿用、会用、善用人工智能开展课堂教学。

【作者:娄梦玲,单位: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25年第8期


上一条: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启动实施教师教育能力... 下一条:哈尔滨工程大学为师生送上“AI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