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破题人才培养“拔而不尖”

作者: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8日 11:23


教育救国、教育报国、教育强国,串起复旦办学立校的主线。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这所历经两个甲子的高等学府,正在围绕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与科研体制、深化“准聘—长聘”制等,展开一场“大手术式”改革。这场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何为‘创新型大学’”等问题的探索,堪称近年来中国高校改革的“破冰行动”。

再出新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全面实施“AI大课”是复旦大学全面启动的教育教学改革3.0版的生动注脚。“AI驱动的甲骨文校重和破译”“利用AI技术识别纸质文物上的霉菌”“基于深度学习的青铜器年代判定”……这些是复旦大学研究生选修课“AI考古”的学生期末作业。复旦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负责人文少卿联合计算机系教师钱振兴、金城开设了“AI考古”课。

20年前的通识教育,到10年前的“2+X”本科培养体系,复旦大学在不断探索中寻求突破。如今,3.0版本的教育教学改革,意在通过多元融通、本研融通、招培用融通、教与学融通,来破解人才培养中的诸多问题。

复旦大学在分流、修读、转专业和升学等4个方面赋予学生“干细胞”式成长的权利和能力。此次改革不仅限于理工科领域,首批新文科改革试点院系也在其中。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除了与校内其他学科融合,还联合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分别合作筹建“渔业外交官MIFA”“国际海事治理MIMA”培养专项。“我们的育人体系就是要让不同特点、将来有不同发展可能性的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学习、成才的路径。”

为了确保这一改革落地,复旦大学还优化了人才评价机制,将育人与科研的绩效配比调整为2∶1,鼓励教师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精力。这一举措将激励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破立并举,构筑学科交叉融合生态

“面对科学技术裂变式发展、创新曲线指数级攀升,研究型大学已经站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线,直接参与‘从0到10’创新全过程。”两个月前,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揭牌。而今,由该院自主研发的新型触觉传感器,每平方厘米集成的感知单元多达16万个,能够为机器人提供丰富真实的触觉信息,而传统传感器每平方厘米一般只能集成4个感知单元。在面向具身大模型搭建触觉感知系统的同时,研究团队也正在加快推进技术产业化进程。

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未来信息、智能材料、智能机器人、医工交叉等领域,复旦大学整合全校力量建设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构建“从0到10”系统创新能力。这被视为综合性大学探索新工科建设的“破局之举”。

打通学段、学科、专业的立交桥,学生可以按照个性志趣和发展需求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习得和养成终身学习、解决问题、适应变化的能力。为培养科学智能复合型人才,复旦大学自2024年起推出116门AI大课,覆盖全体本研学生和全部专业,并在国内高校率先启动“X+AI”博硕双学位项目建设。“将最前沿的科学进展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是我们始终秉持不变的理念。”

摘自《科技日报》2025-05-28


上一条:四川农业大学:启动本科创新实验班 本硕博贯通培养 下一条:湖北:发布《“创响荆楚”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行动方案》